——四川省凉山州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纪实
- A-
- A+
为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教育脱贫攻坚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以下简称“学前学普行动”)试点工作。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凉山州深入实施学前学普行动。2019年10月,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试点工作项目组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一、追根溯源,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凉山州,广大农村彝族群众习惯使用彝语交流,学前儿童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极为普遍。以前,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多采用“散养式”教养,基本没有学前教育。所以, 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小学后变成“会说话的哑巴”“一步慢,步步慢”,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家长们看不到学习带来的希望,从而导致学生中途辍学。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凉山彝区视察,特别指出:“要抓好抓实教育工作,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重要指示讲话精神的务实举措,是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根除贫困代际传递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帮助凉山州坚
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凉山州委、州政府把学前学普行动作为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脱贫攻坚的希望工程、民族未来的奠基工程全力推进,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8年5月27日,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启动仪式在昭觉县举行
二、探索实践,创新民族地区学前学普的有效模式
创新运作机制,高效推进学前学普。经过实践摸索,凉山州逐渐形成了“国家支持、省级统筹、州负总责、县统一管理、乡村实施、社会参与、专业机构技术保障”的运行管理模式。
为履行实施主体责任,凉山州成立了以州(县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行动推进落实;提出了“1246”工作思路,即锁定“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目标,坚持目标和问题两个导向,着力构建沟通、督查、评估、考核四项工作机制,狠抓设施设备、师资培训、宣传动员、规范管理、督查考核、效果比对六项重点工作。
▲2018年7月,东五县及德昌县的村级幼教点辅导员参加暑期培训
创新要素统筹,保驾护航学前学普。坚持“因地制宜,节俭办学,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通过统筹整合村舍闲置资源的方式设立幼教点。截至2019年底,全州开办村级幼教点3069个,招收幼儿12.85万人;全州3895个幼儿园(幼教点)全部实施学前学普行动,覆盖26.96万学前儿童。就近就地招聘大中专毕业生担任幼教点辅导员; 技术保障单位组织开展培训,组建督导队伍;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教育厅牵头组织高校对辅导员进行集中跟岗培训; 借助教育部“名校长(园长)领航工程”,引入骨干资源支教帮扶。凉山州统筹用好政策资源全力保障行动的有力推进。通过相关政策增加学前教育点学位,保障辅导员劳动报酬和绩效考核资金补助,减免学前儿童保教费和11个深度贫困县的营养午餐费,把学前学普行动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凉山州统筹社会资源,从资金、项目、技术、宣传、设施设备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学前学普行动。广东
佛山连续三年帮扶资金达6500余万元;中植集团连续10年每年捐赠1亿元,君康人寿捐款5000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加强幼教点通网建设,中国电信援建 “2平台+1APP”信息化平台;蓝光集团捐赠教学设备及辅导员技能竞赛激励奖金;教育部、民政部、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等组织捐赠教玩具、图书等;著名主持人海霞主动担任学前学普行动形象大使;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积极报道学前学普行动开展情况,广泛宣传行动意义和项目效果,营造出良好社会氛围。
创新技术支持,科学实施学前学普。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公开选聘了两家专业教育机构——北京华言公司和北京三好公司, 为学前学普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开发适合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的教学材料、教辅工具等教学资源,通过线下集中培训、片区观摩研讨、督导入点培训、示范点辐射指导、专家远程线上指导等多种方式,培训了5万余人次。根据幼儿特点和教育规律,创新“沉浸式情景”教学法,采用“对对答”等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普格县特补乡解乃阿莫村幼教点辅导员与孩子们一起用普通话念儿歌
创新评估方式,精准实施学前学普。凉山州组织专家制定了学前学普行动幼儿普通话达标测评标准、一年级小学生发展评价细则、效果比对方案,据此每年对参与学前学普行动的所有儿童开展三级
(州、县、校)三次(学年初测、中期监测、学年终测)普通话测评。这些创新性的评估方式,易于操作;评估结果对及时发现行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优化技术方案、精准实施举措等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辅导员在图书角用普通话给孩子们讲故事
三、学前学普,播下未来希望的种子
行动实施近两年来,在社会各界关注下的学前学普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学前学普儿童学说普通话效果明显。入园半年的儿童已能听懂基本的日常用语和用简单的普通话与人交流,入园一年以上的儿童基本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目标,多数儿童能主动用普通话与人对话,良好行为习惯也在慢慢养成。2019年6月,试点范围
内在园儿童普通话达标县级全员普测合格率73.5%,当年进入小学的儿童合格率达到99.23%。2020年1月学前儿童普通话中期测评数据显 示,入园半年的合格率比入园时合格率提升了32.61%。
学普儿童进入义务教育后发展态势良好。目前,第一批学前学普部分儿童已进入小学学习,他们上课更加专注,能主动与人交流, 学业成绩整体较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2019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受中国扶贫志愿促进会委托,对试点阶段的学前学普儿童进入小学后语言发展水平进行了抽样测评,合格率为99.03%。
学前学普的社会效应日益扩大。学前儿童进园(点)就读后, 父母照看小孩与发展生产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产劳动时间得到有效保证,家庭收入得以提高;孩子入园(点)后学习普通话,养成良好习惯,让广大群众主动送儿童入园就读的积极性高涨;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后进入小学,不再有因语言导致的学习障碍,失学辍学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通过“小手牵大手”行动,出现孩子教家长说普通话、打扫卫生的新风尚,彝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供稿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
撰稿人:董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