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新观察 >正文
谈《诵读与表达》对语文学科诵读课程目标的落实

  • A-
  • A+
2020/07/29 11:28


韩卫娟            

作为一种出声读的方法,“诵读”(目前在语文课程中的呈现样态有朗读、诵读两种,本文统称“诵读”)关系到内在的理解与外在的声音表达,有较多技术含量,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有效指导,才能达到语文课标所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统编教材建构了相对清晰的诵读教学框架。2020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诵读与表达》(小学12册),则在对课标、教材诵读教学体系的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拓展并完善了其诵读能力建构的内容和方法,真正将诵读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纵观历史,诵读是被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所证实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秀诗文的诵读,以丰富的、富有生命力和生成价值的言语作品为载体,对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发挥刺激和积累作用,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现当代语文教育史上,诵读也为语文教育家所重视。朱自清曾说,“这些学生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的调子或语脉——叫文脉也成。这里就见得诵读教学的重要性了。”朱自清注意到了诵读对“书面表达”的影响——用心诵读优秀文字,形成基本的语言感觉,是获得书面表达基本文脉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也得到了诸多优秀教师的认同。窦桂梅说,“母语是可亲的,优秀语文教师都能够懂得,触摸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由此,诵读成为优秀语文教师必须修炼的一项基本功。

诵读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更是成为语文教育界公认的事实。这也是当前统编教材重视诵读、教育部发起“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原因。

语文阅读的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默读,二是诵读。据统计,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读”累计出现了274次,其中“朗读”有206次之多,可理解为“出声读”的“读一读”有50次左右,诵读总体占比达到了93%。可以说,统编教材十分重视诵读,诵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由此,《诵读与表达》将诵读作为一种输入和积累语言的途径,以表达作为输出和表现的方式方法,精选优秀诗文,辅之以艺术的手段,如音乐、表演、播音、美读技巧等,在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多样的语文学习体验中,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

二、《诵读与表达》对统编教材现代诗文朗读教学体系的阐释与实践

统编教材对诵读教学的重视和体认,不但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更体现在其所建构的诵读方法及内容的有序安排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计了“朗读”“诵读”两种“读”。其中,朗读针对的是“课文”,而“诵读”针对的是优秀诗文。在朗读教学的整体安排上,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有着较为清晰的能力训练安排(详情见表1)。


表1 :《课标》、教材关于朗读能力的要求            

学段                        

《课标》朗读要求                        

教材朗读要求                        

朗读能力点                        

第一学段(1—2年级)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                        

停顿、读好句子                        

第二学段(3—4年级)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重音、语气;分角色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第三学段(5—6年级)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                        

语气、语调、语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读出感受                        

如表1所示,随着年级、学段的不同,《课标》更多地是通过“学习—用—能”等能力层级的词汇来表示朗读能力的要求。统编教材对朗读训练点的安排则体现在具体要求方面,朗读能力是呈现螺旋式递进关系。

提炼出相关朗读能力训练点后,《诵读与表达》从朗读学理论出发,对课标、统编教材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阐释,并契合语文教学的要求,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指导,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声音表达,完成对作品的加工和创造,达到熟读成诵、自然上口的境界。

《诵读与表达》与教材相对应的概念见表2。


表2 :《诵读与表达》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能力的阐释            

学段                        

统编教材朗读要求                        

《诵读与表达》的阐释                        

第一学段(1—2年级)                        

正确                        

字正腔圆、吐字归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声调                        

停顿                        

短停、中停、长停                        

读好句子                        

恰当停顿,语气上扬、下降,读出问句和感叹句                        

第二学段(3—4年级)                        

有感情朗读                        

针对文本分析情感,打通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联系                        

分角色朗读                        

角色的定位、音色变化、声音的冷暖                        

想象画面                        

情景再现,使文本转化为脑海里连续的画面                        

重音                        

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情感重音、对比重音                        

第三学段(5—6年级)                        

语气语调                        

上升、下降                        

语速、节奏                        

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等多种节奏类型                        

读出感受                        

对文本内容、情感内涵的理解、声音的弹性及运用、情声气结合地表达                        

特级教师于永正同时是朗读大家,他的很多理念都来自“朗读学”。他熟读张颂的《朗读学》,并将之运用到了自己的朗读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然而,时至今日,有些教师仍然不懂朗读学。

基于这一点,《诵读与表达》联合播音主持与语文教育两个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将朗读学的相关知识运用于语文学科朗读指导的全过程,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证。

三、《诵读与表达》古诗文部分落实课标“诵读”要求,实践吟诵读法

诵读在以往的语文课程中,主要呈现为诵读、吟咏、朗读三种形式,其中诵读、吟咏多针对于古诗文,且两个词经常一并出现。《课标》关于诵读,也是针对优秀诗文。有学者将此处“诵读”的含义理解为“以背诵为目的的读”,显然不止如此。这里的“诵读”涵盖了吟咏之意,更多地指向注重诗文节奏、韵律的一种读法。

如果古诗文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解释字词、句子含义层面,将会单调枯燥,令学生备感乏味。吟诵的回归,使得人们关注到古诗文的声音层面,在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中,更能有效传达古诗文特有的格律、韵味,引导学生遇见汉语本身的音韵之美。

因此,在古诗文的诵读与表达设计时,我们结合统编版教材古诗文教学难易程度的安排,契合当前“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及各个学校诵读古代经典的相关要求,按照年级差异,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古代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各年级详细安排见表3。


表3 :《诵读与表达》古诗文吟诵内容的学习安排            

年级                        

文体内容                        

吟诵常识                        

一年级                        

古代歌谣、蒙学                        

入声字、均匀节律                        

二年级                        

古体诗、蒙学                        

入声字、韵字、入短韵长、均匀节律                        

三年级                        

绝句、《声律启蒙》、小古文                        

平声长、仄声短,平声低、仄声高,入声最短,韵的意义                        

四年级                        

《诗经》、小古文、律诗                        

虚字读重读长、重音读重读长,起承转合关系,韵的意义                        

五年级                        

《论语》《道德经》、词、曲                        

古文的读法、词、曲的读法,声音中的寓意                        

六年级                        

《孟子》《庄子》、长篇诗、古文                        

古文的读法、较长篇幅古诗的读法、古文的文气                        

事实上,统编教材在古诗诵读方面的要求与一般课文没有差别,如要求读的同时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等;而吟诵读法注重开口时的声音变化,能自然读出画面感,在声音的长短高低中,又能够自然体会诗歌基本情感和意蕴。

《诵读与表达》所配套的吟诵音频大多采用“吟咏”读法,在符合吟诵基本规矩的同时,也努力契合自然情感表达的逻辑,追求音乐之美,所以更具“美听”效果,极易引起学生兴味。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更是如此,通过反复诵读、吟咏来展现文言文中声音的起伏变化,并在变化中体会其中的含义,更容易建立当代小学生与古文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讲,吟诵,或者说诵读与吟咏,再配上音乐的“美读”法,会成为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教师教学的特色与亮点,成为小学生学好古诗文的利器。

总之,《诵读与表达》在统编教材的诵读能力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实践并建构了同步的诵读指导内容、方法和能力体系,真正将诵读指导落到了实处,为学生诵读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证。(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北京联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北京市高参小“经典诵读”团队负责人,长年在小学从事经典诵读课程建构和推广工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