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家长朋友圈 >正文
《家长朋友圈》:利用融媒思维破解教育难题

  • A-
  • A+
2020/07/20 17:15     作者:闫伟

近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推出大型家庭教育季播节目《家长朋友圈》。该节目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家庭教育和谐发展为宗旨,汇聚权威专家,分享生动案例,为广大家长提供心理+科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妙招,帮助父母上好孩子的“人生第一课”。作为季播节目,《家长朋友圈》共12期,每期45分钟,在“六一”期间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尤其为“后疫情时代”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带来诸多启示。概括而言,该节目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圈点:

一、感性分享与理性提升的结合

家庭是一种关系,家风是一种传承,家教是一种行动。《家长朋友圈》节目的主要内容,在于讲述教育故事、分享教育经验、探讨教育方式、实操教育方法、传承良好家风。为了达到这种交流分享和示范启发的作用,节目颇具匠心地采用了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嘉宾讲述亲身经历的家庭关系和教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睿智的理性化思考,从而对于观众而言既有亲切感,又有启迪性。

某期节目在探讨拖延症的话题时,家长代表声情并茂地列举了自己孩子在家中的种种拖延表现,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很多家长产生了会心的共鸣。但节目并没有止于这样浅层次的共享,而是在碎片化实例的基础上,解析内在原因,提炼核心观点,探求解决之道,从而让节目在探讨这一话题时散发出理性的光芒。例如,主持人和心理专家针对儿童拖延症的现象,建议“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建立成长性思维,有利于孩子面对拖延”“学会合理沟通,不打乱孩子节奏”等,并将这些建议的合理性掰开揉碎般地细致讲解,使家长不仅获得了教育方向上的正向引导,也获得了具体实践上的妙招绝活。有教育专家表示,非常赞同主持人在节目中提到的很多育儿理念,并且其能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故事,把育儿理论、方法等深入浅出地剖析出来,趣味十足。

总而言之,节目感性分享和理性提升的有效结合,不但有温度,而且有态度,让一些教育问题在接地气的展示过程中,得到了“道”与“术”两方面的双重破解。

二、个案解读与共性话题的相契

家庭教育问题,看似千差万别,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通过细致梳理和总结后不难发现,其中很多属于几乎所有家庭都面临的共性问题。节目在分析讨论类似话题时,重要的是做到点面结合、由点辐射到面,点应具有典型性,面应具有覆盖性。只有如此,节目才能具有更加理想的借鉴价值和社会作用。

《家长朋友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便有意识寻找个案解析和共性话题的契合点,让两者彼此相融、互相映衬,时而“窥一斑而见全豹”,时而从整体中“映照”出个体。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家长”一期节目中,主持人从列举种种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案例出发,引出“特殊时期里家庭矛盾凸显”这一共性现象。困扰众多家庭的相同难题,在节目中被适时且精准地抛出,本身就体现了节目主创的社会担当和选题眼光。面对此问题,主持人旁征博引摆事实,正反结合讲道理,其间既讲述了首位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人生经历,又再现了女儿同班同学的真实故事;既举析了疏导式教育的成功案例,又反思了错误教育方法导致的失败教训。除此之外,主持人还以“金句”的方式,为观众总结出对于一些共性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应对路径,诸如“过于强势的家长建立不起孩子修补过程的能力,也安慰不了孩子的自尊心”、“为什么要越过行为去看背后的动机呢?是为了调动自己的善意,让我们真的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当你理解的时候,也许你会做得更好一点”等等,这些“金句”之所以具有含金量,就在于其能够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地点明“症结”所在,并切合实际地开出“药方”。

有家长看完节目后不禁感叹和反思:“节目中对于行为背后的种种分析,让我感到很惭愧,我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为了让她更快地成长甚至有时拔苗助长。”也有中学生在看节目过程中产生了共鸣:“很多时候就是‘不理解’这三个字让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变得很难处理。我妈总说我叛逆,其实有时候真的不是和她作对,而是我真的想要一份成长的自由。”不难发现,节目的确把话题讨论到观众的心坎儿里了,真正为父母和孩子在亲子关系上起到排忧解难的功效。

三、传统文化与心理科学的共振

《家长朋友圈》节目在创意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科学实现了同台亮相,并产生了化学反应。节目嘉宾主持于丹本身便是知名文化学者,其自带的书卷气让节目在潜移默化之间多了一分从容、雅致与温润。加之深厚的文化素养,令其在主持中时时闪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例如,在谈到《弟子规》时,于丹认为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其优点是“不讲空道理,教你具体的做法”,并即兴口头引用了其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并分析了其对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节目还邀请了知名心理专家刘朝莹作为嘉宾,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某些教育问题的心理成因和心理机制,更加科学理性地帮助家长们认清自己、了解孩子,寻求家庭关系的突围与提升方法。有的家长由衷地讲道:“看了节目,更加明白有些忙碌,是自己倒腾的;有些劳累,是自己折腾的。拼命追逐本无谓的东西,我们漠视了心灵的平静。”

不论传统文化还是心理科学,都贵在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切实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赋能。《家长朋友圈》就是着力于将文化和科学的元素植入教育领域之中,使之为解决社会真问题提供精神能量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节目创作者应当用心思考的重要命题。如何让传统文化精粹在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方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该节目大有可为。

四、线下互动和线上空间的融通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可以说,任何媒体产品都不可能忽视全媒体环境而独自置身事外。特别是传统媒体,应当迅速且有效地适应传媒生态的转变,通过深度融入来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家长朋友圈》从节目名称就可看出,是立足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融合和互动,以新型的创意理念来打通媒介隔阂、提升传播效果。从具体的创作层面而言,节目通过全新的融媒体手段,采用网络大数据经典家教案例,实现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网生互动。在节目表达上,主持人与网络现场百人家长团实时互动,让节目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网感”和“年轻态”。

除此之外,节目还大量引入了一些社交媒体中典型化、趣味化的视频片段,一些热播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桥段等,这些涉及家庭教育的或真实、或虚构的影像资料,更加生动形象地为观众带来直观感受。其让家长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皱眉沉思,以“他者”作为一面镜子照见了“自我”。同时也让老师们从中受到启发,例如在看完节目后,一名小学校长深感学校有责任与家长联动,共同给孩子们上好爱国教育、生命教育、自强教育这堂大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名幼儿园老师感悟到只有站在和孩子一样的视线里,才能更好地认识他们的世界、感知他们的内心。

可以说,《家长朋友圈》正是充分重视和利用了全媒体资源,才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节目表达更加多元生动,让节目传播更加纵深开阔。这为传统电视节目在融媒环境下更好地立足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