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新观察 >正文
阅读共同体: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 A-
  • A+
2020/07/13 15:37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廖向群

“阅读共同体”是指在语文整本教材的阅读中,尝试构建一个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构建的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分享、共同阅读的阅读场。            

一、构建阅读共同体的背景            

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是指人们在某种共同条件下所结成的集体。在这样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场所中,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依赖,以促进多维度的发展和提升。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成长、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所接受的理念、形成的认知将伴随、影响他们的一生。阅读,是初中生感知社会、感悟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他们寻找解决自身所面临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初中学生的阅读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仅靠初中生自己,还是难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目的,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介入。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共同体”的构建应运而生。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构建阅读共同体的意义            

1、有益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在学校教育条件下,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所应具备的最为关键的语文能力和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加快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有利于《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改革要求的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种类涉及诗歌、散文、童话、寓言、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从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对于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教学,已经要求教师寻求支援合作教学,除了其他学科教师外,学生家长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所能考虑的协助对象。            

   近几年,语文教材开始使用部编本的新版教材。这套教材的一个编写特色就是注重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单元课文学习、课外古诗诵读、名著导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其中,“根据课标要求,各册均安排2部名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1            

另外,每学期还推荐4部与单元阅读方法相契合或与主要推荐名著类型相似的自主阅读篇目。如何开展好组织教学、设计评价、实施活动、成果固化等,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            

 3、有助于“书香家庭”和家校沟通平台的构建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一句话:“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家庭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家庭阅读、亲子阅读、陪伴孩子读书成为家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倡导构建阅读共同体,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更有助于家校沟通以及健康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对书中所阐发的人生哲理还缺乏生活经历的感悟和体验,有时难以与书本产生共鸣。这时,家长们如果能从不同视角,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对引导孩子正确理解阅读内容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初中生个人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不足,如何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和评价,也同样需要家长的有力配合与支持。对家长而言,阅读共同体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孩子、了解校园生活、密切家校沟通的桥梁。            

三、阅读共同体的内涵和实施方式            

  1、阅读共同体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阅读共同体,是指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建立的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协作、共同阅读分享的阅读场。在这个“场”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和目标,通过各种阅读活动,不断开展阅读实践与反思,共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阅读场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状态。阅读共同体构建初期,是教师要求家长加入阅读。随着家长的介入,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获得了发展和提升,引发了教师的关注与投入。同时,孩子的阅读需求也助推了家长的阅读,而家长阅读水平的提高,也将推动教师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提升。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阅读共同体的实施方式            

初中生的阅读形式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依据阅读内容的篇幅,可分为整本书阅读和篇章阅读;            

(2)依据阅读的深入程度,可分为泛读和深入阅读;            

(3)依据阅读学习的方式,可分为读思结合、读用(分析)结合、读写结合等不同的形式。            

阅读共同体的构建,具体指的是整本书阅读背景下,采用不同的阅读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阅读活动。            

  就阅读活动中参与的三方而言,形成了四种不同的阅读交流互动范式:(1)生生互动;(2)师生互动;(3)家庭互动;(4)师、生、家庭三方联动。            

   在阅读共同体中,上述几种互动方式都是存在的。其中,(1)、(2)两种方式是传统课堂上出现的方式,而由于家庭对阅读活动的介入,就衍生出了(3)、(4)两种新的阅读方式。但在三方联动的情况下,这四种方式都有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四、阅读共同体的实施策略及案例            

阅读共同体的创建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构建“个人——学习小组——家庭——课堂——家庭”的共同体模式,旨在营造阅读氛围,将整本书的阅读设计成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让学生、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笔者将从以下四种互动方式入手,讲解一下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1、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在这两种互动方式中,教师成为其中关键性的角色。整个阅读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的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在生生互动方面,笔者组建了学习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可以互相督促、提醒进展情况,可以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学习小组之间可以相互竞争,也可以担当演员和观众,相互进行参照评价。这两种互动方式一般是相伴共生的。            

例如,《海底两万里》一书的阅读,笔者设计了一些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环节,包括展示相关影视资料片段、课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针对《海底两万里》的整体导读,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学习方式,将整本书的阅读与情境任务的解决关联起来。            

首先,展示了教师本人去参加迪士尼乐园中的有关“海底两万里”的海底探险游戏的相关经历。            

在“我绘地图”环节,学生根据全书的内容,实行小组合作,在教师提供的世界地图上,画出“鹦鹉螺号”航行的路线图,并标记上地理位置。            

在“我选情节”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搜集整理书中的重要情节,并按照事件先后顺序,分别标记在地图上,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个环节既考察了学生对整本书情节的熟悉程度,也可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这两个环节中,笔者邀请了地理老师进入课堂,就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地名标记情况,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进行介绍和检验。            

在“我布场景”环节,需要设计一些具体可感的游戏场景。笔者请同学们从书中的描述入手,为游戏至少设计2个游戏布景,并要求说明布景的具体内容以及理由。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竞争的方式,每个小组选择一处自己设计的布景,利用ppt进行展示说明,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最优的3个设计方案。            

在“我析人物”环节,为了让参与的学生对游戏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将制作一个电子屏,对书中重要人物——尼摩船长、阿龙纳斯、康赛尔、尼德·兰进行性格描述,作为选择人物角色的一个依据。            

在“我的游戏设计报告”终极展示环节,学生将整个名著阅读的学习过程、体验过程进行汇总,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本小组成员的过程性资料,就“迪士尼乐园如何设计海底探险游戏”形成本小组的游戏设计报告,并附录详细资料。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将名著阅读的内容落到实处,并采用这种输出方式,固化学生的名著阅读成果,锻炼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游戏报告,笔者召开了最佳方案评选大会,邀请教师、家长进入课堂参与评选活动,在方案研究讨论与交流评价中,生成新的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整个名著阅读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在关键问题上进行点拨和引导。            

2、家庭互动            

家庭里,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观众和伙伴。他们不仅是养育者,同时也是孩子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倾听者。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给孩子带来单凭老师无法达到的指导和关注。            

在《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中,家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阅读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效果起到了督促作用。笔者要求学生就每阶段读书的内容向家长讲述故事情节,要求是不能拿书。家长对孩子的讲述内容作出评价,在微信中进行打卡,并结合笔者提供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阅读效果进行星级点评。            

其实,名著在阅读的准备阶段都可以采用上述的家庭阅读方式,但在不同类型的书目阅读中,家长发挥的作用略有不同。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学生阅读起来没有时代背景上的隔膜,很好理解。但是阅读《朝花夕拾》时,由于书中涉及了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回顾童年往事的人生感悟,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难以有较为深入的体会。为此,笔者采用的方式是:请家长每天和孩子一同阅读书中的一篇文章,并就孩子的疑难处做简单讲解。阅读完全书后,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就阅读内容,从各自的角度撰写读书感悟,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助推孩子对该书思想内容的理解。            

  笔者还为家长和孩子设计了一些共同完成的小任务,如:请父母和孩子一起,结合对该书的阅读体验,为《朝花夕拾》一书设计一个腰封。当然,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等问题,这些活动开展的密度应适当。            

3、师、生、家庭三方联动            

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学生名著阅读过程的学习。            

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感悟教师教学。在每个学期,笔者会举办1——2次的开放课堂,邀请家长进入课堂,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课堂教学方式和孩子的学习方式。            

二是开展“家长讲坛”。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阅历问题,为了打破书本和学生之间的隔膜,笔者会适当地邀请家长开展家长论坛活动。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时,笔者邀请了班中军人家庭的家长,讲述自己的从军经历,引导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三是邀请家长参加孩子们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每部书阅读完成后,笔者都会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学生上台展示本小组阅读成果,如《海底两万里》的游戏设计报告、《红星照耀中国》的诗歌分享、《昆虫记》的“小昆虫大世界”杂志的制作等等。学生讲解,家长们进行评价,让孩子和家长一同体验阅读收获的乐趣。            

阅读共同体实施后,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增强,原本枯燥、乏味的阅读,也变成了学生自我探究、亲子共同体验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家长们更多地参与到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之中,家校沟通更加便捷、有效,达到了共同成长、提高的目的。(本文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德育副校长)            

参考文献:            

[1]江涛:《让学生在阅读中同生共长——谈“班级阅读共同体”的创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5            

[2]张丽:《甄选阅读内容,构建阅读共同体》,《教学探究》,2018.4            

[3]张海燕:《构建课外阅读共同体,助力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教研世界》,2018.3            

[4]张桂兰:《幼儿园“链动式”阅读共同体的探究》,《上海教育科研》,2014.1            

[5]王小琴:《共同体:让《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落地》,《教育科学论坛》,2018.7            


  1. 《语文教学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第5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