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矢志坚守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 A-
  • A+
2020/05/02 11:16     通讯员 李荣华 韩笑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西南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号召,以脱贫攻坚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农科和教育特色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守三农情怀,践行教育初心,积极发动并组织学校师生踊跃加入扶贫扶智洪流中,怀揣科教扶贫和科技兴农时代使命,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石柱模式”谱新篇,专家助力苦黄连比蜜甜

多年前,重庆石柱县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中药材黄连,在农业专家的眼里却是个重量级“宝贝”。以西南大学药学院李学刚教授作为首席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黄连大品种开发”在2017年底获得批准立项,这一项批准经费近2000万的项目由西南大学牵头,落地石柱县实施。追溯西南大学与石柱县县校合作的十七个年头,校地不遗余力,金诚合作,不断将“石柱模式”引向深入。

李学刚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一直从事石柱黄连产业的打造、黄连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等工作的重要专家,迄今为止已发表相关学术研究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2篇,申报技术发明专利38件,已经获得授权的技术发明专利27件,开发产品12个,分离黄连活性单体16个,结构修饰黄连生物碱单体80多个,申报黄连成果奖3项。而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推动的“黄连大品种开发”项目,预计将开辟黄连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农户增收,每个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元。

同时,西南大学专家还看到了黄连文化几百年生生不息铸就的特有生态系统,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田阡教授领衔组织申报的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也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也是重庆市首个申报成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栽连必栽树,起连还山,永续轮作”是石柱连农祖祖辈辈的家训。黄连育苗要2年才能完成,之后搭棚移栽,连农遵循古制都会在砍伐的每棵树下搭建棚桩旁栽下一棵树苗,黄连5年才能收获一茬,种下的树苗基本成林,10年两茬后就不能再种黄连,要经过10年修复才能再种黄连,树木和黄连一同生长,还起到了给黄连遮荫的效果。20年树木早已郁郁葱葱,如此往复连农得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利用。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石柱黄连文化传承、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黄连产业功能拓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田阡教授的积极推动下,“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保护与发展专家咨询会暨第四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石柱召开,为该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基础,进一步助推“康养石柱”建设,让苦黄连成为石柱百姓甜蜜生活的大事业。

“吹牛教授”助力全县打造“肉牛之都”

十几年前重庆丰都根本没有人养殖肉牛,现在却已经成为国家级出口牛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当地恒都肉牛养殖规模已居亚洲第一,所产牛肉入选全国五大牛肉品牌,并助力全县2017年脱贫摘帽,全县正全力打造中国“肉牛之都”。这一变化都源于西南大学左福元教授的推动。

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三峡工程重点移民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存在山高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1998年西南地区肉牛养殖尚未起步,也没有适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肉牛品种,左福元带领的肉牛科研团队决定先从改良本地黄牛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当地人亲切的称左福元为“吹牛教授”。包鸾镇飞仙洞村2002年被选为南方肉牛改良科研项目试点村,引入了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等8个世界优良品种,与本地黄牛实行杂交。“左教授不是吹牛,是真牛!”现年48岁的张升鱼说,他从贷款养3头牛开始,现在已经建起了存栏近200头的肉牛养殖场,一年收益达几十万元。

2009年,丰都县引进了肉牛养殖和牛肉加工大型企业恒都公司,完善养殖产业链,带领全县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左福元带领的主要成员有30余人的肉牛科技团队,涵盖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入驻重庆市肉牛科技专家大院,围绕肉牛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科研攻关,提供科技服务,攻克了品种培育、养殖、牧草种植、饲料配制、粪污处理、疾病防控等系列科技难题。历经十余年,该团队筛选出适宜重庆及西南农区养殖的优良肉牛杂交组合,杂交肉牛平均胴体重达300公斤以上,比本地黄牛提高了3倍以上,通过屠宰、加工等技术将每头肉牛产值提升到三万元左右,相当于本地黄牛收入的4—5倍。该团队还为恒都公司设计规划了当时亚洲单体最大的万头肉牛育肥养殖场,研发了一系列对标国际的先进技术并进行了应用推广。

在科技带动下,丰都肉牛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天翻地覆的变化。2018年丰都肉牛产值超20亿元,全县从事肉牛产业企业34家,有肉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家。全县2018年共2.1万农户通过养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举教育之合力推动扶智先行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充实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力量的通知》精神,从2019年9月开始,学校被确定定点帮扶云南省昌宁县。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统筹下,学校在同批次定点扶贫高校中,率先召开专题会议,启动研究定点帮扶昌宁县的相关工作,党委书记李旭锋、校长张卫国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把定点扶贫作为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工作,举全校之力抓紧抓好,把“实”字贯穿到定点扶贫工作全过程,不折不扣地完成帮扶任务,彰显大学的责任担当。

不久后,中国魔芋协会会长,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张盛林研究员一行就应邀到云南省昌宁县指导魔芋产业发展工作,考察调研昌宁县卡斯、湾甸等六个乡镇魔芋种植和适宜种植魔芋地块,以及漭水镇魔芋种植情况和县城周边的4个企业魔芋加工技术基本情况;面向村干部、规模魔芋种植户、自愿从事该产业发展的农村示范户、魔芋加工业主、县乡农林口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等500多人,农村青年1000多人,开展魔芋产业发展和种植专题培训。并进一步策划协商,建立“张盛林专家工作站”,依托学校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为加快昌宁魔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这样的培训,在西南大学对口帮扶地区已成常态。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帮扶工程,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为对口帮扶地区开展管理干部、企业家、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等全方位、多层次产业人才培训,提升科技素质。近年来,共开办农业创业人才培训、科技特派员专题培训等250余期,培养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32000余人,间接受益农民16万人。

同时,学校先后选派十余名优秀干部和教师,赴石柱、忠县、巫山、丰都等地挂职扶贫。落实面向农村专项招生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就业等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为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此前,学校承担的《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攻坚“一县一策”工作指导方案》项目也获得了教育部领导批示。项目组历时17天,累计行程超过一万二千公里,赴西藏自治区6个地市15个深度贫困县开展并顺利完成了大规模深度调研任务。这样的调研承载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也是学校为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履行社会服务职责,为国家民族教育发展决策贡献智力支持的宝贵契机。

20余年来,西南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三下乡”共累计15万余学子赴乡镇田间、课堂、农户,开展主题宣讲、田野调查、科技支农、教育帮扶、留守儿童关爱、文化宣传、卫生知识普及、环境保护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支教团累计教授学生18000余人,授课40多万课时,开展各类扶贫志愿服务活动510余场,课外服务26000个小时。树立小我融入大我,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把助力脱贫攻坚的青春力量播撒在美丽乡村,西南大学持续在扶贫扶智的道路上接力、向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