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侧齐发力,乡村振兴快步走
- A-
- A+
“李老师,泰顺县已经将中华蜂养殖业纳入了省科技厅26县绿色发展专项科技需求项目中了,感谢您的指导啊……”给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红亮副教授打来电话的是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严立超。
严立超的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精准帮扶方式与当地200多户低收入农户结对,一批农户依靠蜜蜂养殖实现了脱贫增收。但一直以来,中华蜂养殖缺乏土蜂蜜生产标准和绿色生态观光产业链规程指导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严立超。
在得知合作社的技术需求后,作为结对帮扶科技专家组成员的李红亮毫不犹豫地提供技术支持,从理论到实践操作给予指导。李红亮是蜂产品研究专家,他提出的《蜂花粉》国际标准在去年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蜂产品分技术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在李红亮等一批农技专家的指导培训下,创成国家级三产融合精准扶贫示范区;培育葡萄、百香果等基地700亩,率先成立首家葡萄农合联。科技指导和技术支持为司前镇“甜蜜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甜蜜产业”的故事只是中国计量大学近两年来结对帮扶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以来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来,中国计量大学发挥科技资源和文化优势,挖掘结对帮扶地资源和特质,当好结对帮扶的“规划师”和“智多星”。在浙江省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中,中国计量大学重点帮扶司前畲族镇台边村,这个小村庄地处浙西南山区,资源相对匮乏,按照现行脱贫标准,台边村已经脱贫,正向着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阶段迈进。
“我们学校在扶贫结对帮扶中,把着力点放在了深入调研了解老百姓和村里的实际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促进结对帮扶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相匹配,把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做实做细。”学校驻司前畲族镇台边村的第一书记陈倩倩说。
学校以科技产业帮扶助力新农业振兴为突破口,坚持把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利用台边村丰富的竹木资源,协助引进了竹材首台(套)技术装备应用项目落地,一条国内先进的竹木主材生产线已开工建设,首期投入7500万元,该项目既帮助传统竹木产业转型升级,又带动400人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增产增收。聚焦司前镇特色农产品,选派油茶、绿茶、猕猴桃种植,土壤营养与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多位教授与农户建立联系,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借助学校力量建立“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等乡土人才培训。学校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台边村乡村振兴开展课题研究,科技扶贫研究项目在申报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立项和推荐。
“乡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别要重视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校地合作扶贫结对帮扶,也需要找准发力点……”艺术与传播学院擅长规划设计的吴烨老师在多次实地调研后提出了他的建议。
台边村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主力部队进入温州地区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学校结合台边村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完成了“红色文化广场”项目的设计,列入了司前镇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同时协调争取了100多万元进行了“楼坑后花园”项目,结合园洲古村落,将有效助力台边村党建示范村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带动红色旅游和古村落旅游。
除了村里和老百姓提出的需求,学校师生主动送文化送宣传下乡,让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学校选派50多名师生赴当地开展“最美民宿”设计,将设计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促进旅游经济增收。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为当地的“三杯香”茶叶提供设计与文化传播服务,“三杯香”茶叶被列入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品鉴用茶。社会实践小分队每年来镇村开展美丽乡村主题墙绘、党建品牌创建、廉政墙绘等活动。台边村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进入了镇“最美乡村”队伍。“走在我们台边村,可以明显感觉到村子越来越美了!”台边村党支部书记陈尚松开心地介绍道,“在县里、镇里和中国计量大学的结对帮扶下,台边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台边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7.5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6万元,2019年司前畲族镇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同比增长30.9%,提前实现了省委政府提出的目标,司前畲乡乡村振兴初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来过浙江安吉调研,再次强调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我们结对帮扶的司前镇也将进一步把科技文化的力量融入乡村振兴当中,走高质量发展、生态发展的道路”陈倩倩表示要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接续推进结对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整合学校的学科专业力量,加大扶智扶本力度,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畲乡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