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滇西扶贫下的精彩人生

北京大学赴弥渡挂职干部杨学祥事迹

  • A-
  • A+
2020/05/02 09:36

承载党和国家的关心与厚爱,汇聚磅礴的智慧与力量。 带着北京大学的浓浓祝福与深情牵挂。

他们,从北京来到祖国的西南,一拨又一拨;从大城市来到边远山区,一群又一群。扎进了绵绵群山,深入到最为贫困的地方,一呆就是一年。

青春无悔,岁月闪光。

在众多人当中,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第五批赴滇西挂职干部大理组组长、挂职弥渡县副县长杨学祥就是其中的一位。365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皮肤晒黑了、人瘦了。他用辛勤与汗水,换来了“县级先进扶贫个人,2017年度公务员考核为优秀”的荣耀。学校领导表示要大力宣传杨学祥扶贫先进事迹,大理州政府副主席、弥渡县委书记沙伟风掷地有声地说:“杨学祥,好样的。”

掀起一场“厨房革命” 改变贫困山区饮食卫生

风趣的语言,和蔼的笑容,宽厚的身材是杨学祥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因为我有新疆挂职的经历,被学校组织部门选上,有幸踏上扶贫路。”杨学祥说,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能参与到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当中,能投身到这样伟大的历史伟业当中,觉得十分幸运。

“哪怕人生重来,有这样的选择,我依然决然这样选择。”杨学祥说,这带给我的不仅是闪光的人生经历,更是肩负学校的光荣使命。

“苦,当然苦;累,当然累。”杨学祥说,离开时,家中还正上幼儿园的孩子;归来时,已上小学一年级。七十多岁的父母与岳父母从老家到北京,轮流“值班”,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孩子开心学习群”,不时就得麻烦同事或好朋友帮忙照顾孩子。在单位时,按部就班,而到了弥渡县,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样的具体,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用心用情,真干、实干、拼命干。

留在杨学祥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贫困户住进了新家,他们高高兴兴走进房间去入户访问,却被眼前一幕惊呆了,只见一桌子吃剩的菜、饭碗摆放在那里,苍蝇飞舞。“有客人来怎么不收拾一下呢?”杨学祥问。女主人高兴地说:“不用收拾,我们这里就这样。”

杨学祥协调了50万元的资金,掀起了一场“厨房革命”。“村委会给我们规划厨房,建设灶台,给我们桌子、炊具,我们只需将厨房刷白、打好地板就可以。”弥渡县青丰村村民周茂林说,北京大学帮我们建厨房,卫生搞得好,还可以得到积分,到村中的“爱心超市”免费领日用品,这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没想到北京大学会挂钩扶贫到我们村,没想到他们提出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了。”德苴乡青丰村党总支书记罗光雄说,村中“厨房革命”正在紧张进推进,下一步,将在全县进行推广。在杨学祥的协调帮助下,投资200万的青丰完小校宿舍地基已砌好,还将配套建设厕所、围栏等,预计9月份投入使用。

“平易近人,协调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弥渡县扶贫办主任鲁师勇说,在教育方面,杨学祥还协调112万设立德苴乡教育扶贫专项资金,对乡里贫困学生进行捐助;协调90万元,在县一中建设博雅自强班;争取20万资金举办专业人才IT英语教师培训班;协调70万元,推广建设梦想中心……

“扶贫方面,协调了好几个上亿的大项目。”鲁师勇说。

绘蓝图谋思路想发展  培训干部提升素质

没有产业集群,没有人才汇聚,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铁、飞机、高速,贫困地区如何发展?弥渡如何突出重围?如何腾飞?从踏上大理的那一刻起,这一系列问题时时在杨学祥心里埋下了根。

弥渡,《小河淌水》的故乡,这首“东方小夜曲”早已唱响中国大地,深深留在人们心里。杨学祥请来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为主导的执行团队,制定“小河淌水国际民间音乐季”规划方案,以“小河淌水”为媒介,搭建平台,让学术界、文艺界、产业界联手,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圣地。

“打文化牌,讲好弥渡故事,凭借音乐造势,将来弥渡一定火。”杨学祥说,历史上,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此,他主动对接联系云南省考古所专家,前往弥渡县白崖城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调勘现场并进行考察指导,指导弥渡县文保单位保护和晋级申报,主持并组织起草了《北京大学“非遗”扶贫工作方案》,进行文化扶贫。

定方向,谋发展,找出路。杨学祥用行动四处奔走,协调北京大学专家学者为弥渡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艺术文化发展、全域旅游规划、申报田园综合体等献计献策。北京大学知名城市规划专家吕斌教授及其团队数次到弥渡县考察调研,直接指导县域城乡“多规合一”建设规划。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薛领教授等指导弥渡县修编《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大学吕斌、彭峰、周映辰和薛领4位老师受聘为弥渡县第十七届人民政府 “城乡规划建设顾问、艺术顾问、艺术总监和全域旅游顾问”。

“人才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沙伟风说,杨学祥先后协调组织北京大学专家、教授到弥渡县开展“北大—弥渡讲坛”6场,平均每月2场,2000多名弥渡县干部参加培训,为弥渡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智力人才支持。协调组织举办了北京大学-云南省弥渡县党政干部“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班,协调组织30余名弥渡县各乡镇干部到帮扶院系进行插班学习,提升能力素质,深受弥渡干部群众好评。

争取产业资金2亿多元 北大扶贫成为媒体焦点

“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攻坚的路就走不远。”杨学祥说,经过努力,投资1.23亿元的弥渡县与中利集团“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成功签约,这将成为弥渡县新的产业增长点。弥渡县与农品堂科技公司合作,预计投资200万元,以“企业+贫困户+合作社”的方式开发古树茶系列产品,让贫困户一起做股东,公司收益的60%直接分配给贫困户。协调弥渡县与人保财险云南省分公司签订“政融保”支农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授信额度1亿元,开展支农融资业务合作,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请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系主任屠鹏飞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郭玉海、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晓波、内蒙古阿拉善林业治沙研究所原所长田永祯研究员等到弥渡县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

健康方面,在杨学祥积极协调下,弥渡县卫生局承办高校医学继续教育分会小组会,多所大学医学专家和继续教育方面领导齐聚弥渡,为弥渡县域医疗水平提高献计献策。协调方正证券、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弥渡县争取到顶梁柱大病保险项目,连续三年每年免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18-65岁成人提供一份重大疾病保险,减轻弥渡县300余万元财政负担。协调相关部门在弥渡县医院建立吴阶平泌尿中心,争取到资金50万元,支持县医院建设多光谱检查室。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副校长龚旗煌、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北大校企方正集团生玉海董事长等学校、院系、校企的领导、专家和师生等合计200余人次前往弥渡县进行考察、调研、支教、帮扶。

截止2018年5月,通过学校、校友和各方力量,杨学祥为弥渡县向国家部委、相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合计1.3337亿元。如,彭家庄水库建设投资的1.1亿元、德苴乡北片区光伏提水项目1000万元、德苴至苴力道路建设项目505万元、方正证券扶贫资金300万元,青丰完小校舍改造项目资金200万元,各类奖助学金项目127万元等,合计争取产业资金2.25亿元。

2017年10月29日省委书记陈豪在弥渡县调研时,对杨学祥的工作和北大的真情帮扶给予充分肯定。《云南日报》以“来自未名湖畔的殷殷真情——北京大学对口帮扶弥渡脱贫攻坚纪事”为题头版全面报道了北大的帮扶工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绩,回顾一年的工作,杨学祥说:“不负单位嘱托,不负岁月人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