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局面的情况下,电子科技大学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深挖岑巩县资源禀赋,建设了水稻育种、果蔬生产、畜牧养殖、订单销售一体化的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实践出一条岑巩县智慧农业建设的新路,全面助力当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一、做好顶层设计,给农业规划安上智慧的“眼睛”
岑巩县通过数字资源环境系统远程调度产业发展
学校遴选20名专家组建“定点帮扶岑巩专家智囊团”,为岑巩县农业产业发展等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围绕岑巩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学校组织科研团队运用遥感遥测、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建成了“岑巩县数字资源环境系统”,精确定位到全县每一个田块的产业类型、产量预估、产值效益,为全县农村产业革命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及措施建议。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据的分散采集大幅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农技人员足不出户,就能调度全县产业结构指导种植生产,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指导。学校依托该系统,在全县培养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基层干部、农技人员,用网络拉近交流的距离,用科技拉近时空的距离,为岑巩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帮助全县农业发展实现“智慧化决策”。
二、形成产业示范,给农业生产装上智慧的“车轮”
水稻农情监测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决策信息化
岑巩县塔山村生猪养殖实现全程监测智慧化
学校通过开展产业示范项目,实现了岑巩县“精细化种养殖”。岑巩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以往制种依靠“传统经验”、使用“土办法”,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运用“电子信息+”这张“智能牌”,通过开展“天空地一体化水稻农情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等监测并获取数据,对水稻生长状况、土壤墒情、病虫害趋势等指标进行采集上传、汇总分析,绘制出“一张智慧图”,为生产送上第一手信息,促进岑巩县水稻制种生产转型升级,还助力岑巩县获得中央财政2019年制种大县奖励1500万元。岑巩县塔山村在学校帮扶下,发展占地60亩、年出栏生猪10000头的“智慧养猪”优势产业,对猪场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进行信息采集与远程控制,实现生猪成长环境的最优化,对猪的采食量、生长速度等实行全程监测,依据数据分析生成最优喂养曲线,实现效益最大化,该项目2019年获贵州省生态农业循环项目100万元支持,智慧养殖的优势还吸引上海光明集团在塔山村落户开展年产5万头仔猪和10万头生猪育肥的养殖项目。
三、围绕特色农业,给产业升级插上智慧的“翅膀”
果园管理人员通过一块屏开展精准施肥灌溉
学校帮扶建设“智慧茶园”申报有机农产品认证
学校紧扣岑巩县重点发展的精品水果、精品茶叶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实现了从低端产品到高端品牌的跨越升级。学校引入资源帮助腊恰畈农业产业园建设“智慧果园”,以“智能控制、质量追溯、远程服务”为主要建设内容,灌溉和施肥无需人工劳作,而由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精准完成,比大田漫灌节水70%-80%,通过订单平台实现智能销售。学校帮扶天马镇建设“智慧茶园”,围绕茶树生长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等,助力茶园有机农产品认证,提升产品竞争力,叫响思州绿茶品牌。学校还通过帮扶岑巩县开展国家电商示范县建设、在教育系统消费平台“e帮扶”打造岑巩特色农产品馆,进一步完善销售链,畅通了“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