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20《同上一堂课》 >正文
韩素静:听“同上一堂课”有感

  • A-
  • A+
2020/02/24 16:23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 韩素静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   韩素静

“同上一堂课”的课堂给人的感受是朴实、扎实。这些课,给孩子的是知识,给我的是智慧。

自2月17日起,中国教育电视台四频道推出了“同上一堂课”,这是教育部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活动进行的统一安排。听了几天小学语文课,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一、预学、共学和延学,语文学习环环相扣,层层提升。

尽管这是面对全国播放的课堂,但“同上一堂课”的课堂还是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一篇课文的学习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环节。预学环节安排在课前,教师提前发放“预学单”供学生预学使用。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对于学生通过预学就能掌握的内容,课堂上一笔带过,对于预学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开展共学环节。这样的安排,无形中节约了课堂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且看《月是故乡明》一课的预学单。

《月是故乡明》预学单

一、自学加油站

1、我能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借助字典理解意思。

徘徊   篝火   萌动  燕园    点缀    烟波浩渺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2、阅读划线句子,联系前后句意,写出四字词语。

(1)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等等,数也数不完。(        )

(2)以后到了济南,见到了山,一下子明白了,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

(3)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二、问题万花筒。

读过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从以上预学单可以看出,预学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基础字词和课文整体内容,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自己的疑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先对学生的预学进行检查和巩固,然后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入到共学环节。共学环节结束后,一节课的学习并没有结束,课下还有延学内容。延学内容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有的是从一篇课文延展到一类文章,例如,学了《姓氏歌》,推荐课下读《百家姓》;学习了郑振铎的《燕子》,推荐课下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学习了《找春天》,推荐课下阅读朱自清的《春》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有的是从课文内容延展到跟课文有关的某个细节,例如,学习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延学环节让学生查找萧红的资料,列出萧红人生轨迹图;学习了《姓氏歌》,让学生查查资料,研究自己姓氏的来源,讲讲自己姓氏的历史。总之,这样的课堂环节,预学时学有依据,延学时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起点,说学生能懂的话。

如果说课堂三大环节是学校共同研究的成果,那么,课堂上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则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底蕴。纵观几节课,课堂给人的感受是“舒服”,这“舒服”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教师的课堂语言,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不说机械的话,不说“说了学生也不懂”的话。例如,对于作者介绍,我们大多时候是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作者情况,让学生读一遍。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教学感觉很生硬,原因很简单,那些文字跟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再加上文字语言精练,概括性强,仅凭读一遍,学生是很难留下太多的印象,所以,这样的环节给人的感觉就是生硬。例如,《祖父的园子》这节课介绍作者时,一般介绍萧红的这些资料: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1942年病逝于香港。她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写下了近百万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

对于这段话,仅仅读一遍就可以吗?课堂上,“同上一堂课”的老师这样进行:“孩子们,看了这段文字,你抓住了哪些主要信息?”孩子们这样总结:“从这段话中,我知道萧红是她的笔名,她的原名是张乃莹;萧红只活了31年,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但她一生却写下近百万的文学作品,是个很有创造力的作家。”相比较于幻灯片上的那段话,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促使学生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会更便于学生理解。有了这样的理解表达的环节,课堂就感觉“舒服”多了,因为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同样,对于《燕子》的作者郑振铎,老师这样介绍:“郑振铎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翻译家呢,你家中也许有他翻译的作品呢,例如《飞鸟集》《新月集》,问问你的爸爸妈妈,看看家里有没有。”这样的介绍,把作者和学生的生活链接在一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课堂上,这样从孩子实际出发的字词教学就更多了。例如,《燕子》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这句话中,“嫩蓝的春天”“几痕细线”不是我们常用的搭配,学生肯定不容易理解,对于这样的搭配,教师不回避,而是解释说:“孩子们,我们一般不说‘嫩蓝的春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其实结合上下句就可以这样,作者是把整幅画的画面留给了天空,以天空为画面的背景,所以说是‘嫩蓝的春天’。”至于为什么说是“几痕细线”,老师又用学生熟悉的用手机拍照做比较,得出这是远远观看时看到的景色,因为距离远带来的朦胧的感觉等,这样解释,就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再例如,《乡下人家》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以上段落中的“什么样的吃饭是天高地阔地吃饭”“花儿开放怎么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又为何是‘朴素’中带着‘华丽’”,这样的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不易理解的难点,教师就把诗样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样的解释,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解除了学生的疑惑。

课堂上,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文本,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或表达,用孩子能懂的话去解释,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力。

第三,学习指导讲究方法,课堂内容丰厚。

越深入小学的课堂越敬畏,因为越是简单的内容越需要智慧,越是低年级的课堂越需要方法。“同上一堂课”的课更是如此,几节课都讲究方法指导,课堂内容很丰厚。例如,学习生字词是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找春天》一课要认识“脱、袄、寻、羞、姑、遮、掩、探、嫩、符、解、触、杜、鹃”等14个生字,书写9个汉字。对于这样的学习任务,也许很多老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然后再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字方法识记一番。但,“同上一堂课”的老师没有这样进行,她把生字分成了几类:先出示“脱掉棉袄、吐出嫩芽、探出头来”三组词语,把生字放在词语中,在朗读词语的时候,既积累了词语,又学习了4个生字。其中,针对“探”字,教师又结合生活实际,配合一幅“小姑娘探出头”的插图问:午饭前,你是否会从房间探出头来,看看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然后又出示一幅“站出来”的图片,让学生区分“探出头”和“站出来”的区别,这个过程,是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识记生字的过程。除这4个生字外,教师还出示了一组表示“羞、脱、遮、寻、符、触”的图片和这几个生字,让学生把图片和生字连在一起,从而加强对6个生字的学习。对于“姑、掩、解、杜、鹃”几个字,分别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强调和识记。这样的教学,就是朴实的,也是扎实的。

写字教学也讲究方法指导。《开满鲜花的小路》要书写“鲜、邮、递、员、原、叔、局、堆、礼”9个字,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把9个字分为三类: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然后针对不同的结构进行归类教学。对于“原”和“递”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教师又强调“原”是先外后里,而“递”是先里后外,这样的指导,就清楚条理。对于写字中的易错笔画,老师定会强调,例如,“凑”的最后一笔要变成点,“偶”的倒数第二笔不是竖折,“谐”的右下部分是“白”不是“日”,“气”的最后一笔跟“风”和“飞”的最后一笔不一样等,教师都进行了单独指导。对于有些易错的字,教师也编制了小儿歌,例如“拔”字,“手扶朋友点在后”,例如,入和人、八三个字,老师编了这样的儿歌:撇下写捺是“人”,偏上写捺是“入”,撇捺分开是“八”。

朗读指导肯定是少不了的。例如,对于要强调的词语,我们一般让学生通过重读的方式强调,但,只有这一种方法吗?“同上一堂课”的老师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重音可以通过重读强调,也可以轻读、拖长声音、快慢结合的方式来强调。同样,对于“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的训练点,教师也总结出“抓关键词、借助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对于理清文章思路的训练点,教师总结出“借助课文插图、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对于把握课文的难点,教师总结出“读好词语”“体会心情”的方法;对于区分易混字,教师建议学生课下开展“小课题研 究”,从字理、字形演变过程来探究两个易混字的区别……

总之,在“同上一堂课”的课堂上,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谈吐之间也体现出丰富的底蕴,例如,学到“杜鹃”一词时,教师由“杜鹃花”引出“杜鹃鸟”,还谈到“杜鹃鸟的舌头是红色的,这里也有传说”,建议学生课下查找。学到“园”时,教师说“‘园’是‘園(种高大树木的地方)’‘圃(种植蔬菜的园地)’‘囿(养动物的园地)’的总称”。讲到“融”“蹲”“妆”“丝”等字时,教师出示几个汉字最早的甲骨文,借助汉字的演变过程,更便于学生理解汉字。

一周的学习已经结束,“同上一堂课”的课堂给人的感受是朴实、扎实。这些课,给孩子的是知识,给我的是智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