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e视界 >正文
西宁市路面塌陷事故死亡人员上升为9人

  • A-
  • A+
2020/01/15 20:45     来源:中国教育电视台

我们再来关注青海西宁路面塌陷事故最新进展。 截至昨天(14日)22时,搜救人员已发现9名遇难者遗体。

记者从西宁市政府新闻办公室14日晚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月13日傍晚发生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的路面坍塌事故搜救工作仍在进行,经继续核查,死亡人员由6人上升至9人,受伤人员由15人上升至17人。目前,救治工作仍在有序进行之中。

专家:西宁道路塌陷或因供水管道老化

事故真的是令人揪心。

当然,此刻除了进行积极的救援外,彻查事故原因给逝者和市民有个交代,让市民有更多安全感,也很重要。常见的道路坍塌原因是啥?此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专家的观点。

通常来说,地质结构、自然气象、管道施工、修建地铁等,都可能导致路面塌陷。最常见的道路塌陷原因有三种:一是地质结构特点遇到特定气候等情况所引发的自然原因;二是大型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人为外力扰动,三是管线老化引起的次生灾害。

具体到西宁此次塌陷事故,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分析称,由管线老化引起的次生灾害或为造成此次西宁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从地质结构来看,西北地区多粉末状的湿陷性黄土,一经水流冲刷很容易流失,形成空洞;另一方面,从现场视频可以判断,供水管道已明显发生断裂。“视频中不断涌出水流的管道离地面很近,且为金属材质,可以判断是供水管道。当供水或排水管道泄漏很容易引起土壤流失,形成空洞,最终造成路面塌陷。

“地面塌陷”防治需要更具前瞻性、全局性的市政管理模式

原因各种各样,具体到此次事故,管线老化问题我们就真的很难提前发现,并及时进行预防吗?

嘉宾程老师:城市建设的迅速铺开,最终形塑了一个复杂系统,这其中就包括极其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地下空间系统。常识是,任何“系统”一旦复杂到了一定程度、超越了某个临界点,就会进入某种混沌状态。以“地下管网为例”,不同年代、不同功能、不同工艺标准的管道交错并存。很多时候,哪处水管损耗变形、爆裂渗漏,实则是很难被及时掌握的,长此以往,很容易诱发“地陷”。

近年来全国多地道路塌陷时有发生

实际上,地面坍塌事故已不是个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多地道路塌陷时有发生。

公开资料及媒体报道显示,2014年至今,西宁市至少发生14起地面塌陷事故。不仅如此,全国多地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道路路面塌陷事故,并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风情大道地铁一号线施工现场曾发生塌陷,造成11辆汽车落入坑中,21人死亡。2014年1月至9月,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路与西三环交叉口附近先后发生12次塌陷。2019年12月1日,广州市广州大道北与禺东西路交界处地面塌陷,造成3人遇难;

2019年12月12日,厦门市嘉禾路与吕岭路的交接口地面塌陷,导致地铁站被淹。

城市地下系统需全面“体检”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公开新闻中可收集到的全国地面塌陷事故就有142起,城市道路毫无预警地张开血盆大口将生命“吞噬”,我们究竟该如何防范脚下“看不见的危险”?(嘉宾参考:不仅需要更加有效的动力地质作用监测、评估手段,更需要更具前瞻性、全局性的市政管理模式。唯有走出混沌,理出头绪,以主动的、全覆盖的动态排查,明确科学的、审慎的空间规划和工程监管,才能尽可能让“不可测风险”变得“可防可控可治理”。)

部分地区已有预防措施

地面塌陷防治是一个棘手的工作。不过,部分地区已经在努力制定措施,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针对道路塌陷集中爆发现象,我国曾出台《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全面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多地区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防治措施。

2013年,上海曾专门立法,对高楼建筑群和建筑工程加强规划和管理,以控制持续发生的地面沉降。

同年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深入统筹协调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也于2013年7月发布《北京市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项目管理指南印发试行》,次年4月,市政市容委召开2013年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检测成果通报会,预防地下管线事故和道路事故发生。

防范脚下“看不见的危险” 让市民别再“行路惊魂”

程老师,除了制定规章制度,还有哪些短板需要我们补足?

祸患起于忽微,安全隐患大都是在长期疏忽中逐渐积累的。防范脚下“看不见的危险”,让市民免于“行路惊魂”的恐惧,不仅需要靠市政部门尽心尽责,更要靠不断完善、健全的 “防患于未然”的风险防范举措。

来源:新京报 编辑:苏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