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北京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教育部部署要求,强化政治担当、创新帮扶机制、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各项工作,助力云南大理州弥渡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成立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开通人、财、物“绿色通道”。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召开扶贫工作部署会议,完善定点扶贫工作整体设计。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弥渡县开展扶贫调研,结合弥渡工作实际和学校培养锻炼干部需要,坚持选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敢担当的扶贫干部,为扶贫工作科学化、精准化奠定扎实基础。近年已先后选派8名干部赴弥渡县挂职工作,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创新工作机制,服务地方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实施“1+8+N”帮扶工作模式。“1”是指全校统筹,“8”是指8个院系一对一结对帮扶弥渡县8个乡镇,“N”是指结合弥渡县实际需要不断增加其他资源及帮扶主体。8个院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帮扶思路和举措。如经管类院系侧重调动、整合校友及社会资源引入项目和资金,艺术学院突出文化帮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产业帮扶为重点。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当地需求与学校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加“N”个帮扶主体,如引入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友会、基金会等单位,进行全方位精准帮扶。通过“1+8+N”模式,实现定点扶贫弥渡县“乡镇全覆盖”“业务全覆盖”“难点全覆盖”。
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多元帮扶。抓好智力帮扶,制定两级干部培训方案,选派专家学者“送学到县”,已为弥渡县级领导干部开设20余期“北京大学弥渡讲坛”;为村级干部开设“博雅耕读乡社”,邀请专家到村授课。抓好教育帮扶,通过派遣教师指导、跟班学习等方式为当地中学培养师资,组织各方力量捐资实施“博雅自强班”等多个助学助教项目;选派优秀学生支教,先后安排5批共计15名学生赴弥渡县支教,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抓好医疗帮扶,组织医学专家多次赴弥渡县开展调研,协助当地完善三级医疗体系发展规划;选派附属医院40名医生赴弥渡县开展义诊会诊,累积接诊1500余人次;安排弥渡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赴北大附属医院进修,协调卫生健康委重大专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等项目落户弥渡县。抓好文化帮扶,围绕弥渡县民歌《小河淌水》等策划“《小河淌水》整理改编70周年研讨会”,举办国画画家赴弥渡写生、书法名家进校园、花灯戏曲主题舞蹈创作等文化活动,向全国推广弥渡。组织文化产业等专业师生为弥渡县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协助完善密祉旅游特色小镇规划,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弥渡新形象。抓好项目产业扶贫,累计为弥渡县引入扶贫项目、公益捐助资金近1.4亿元,产业资金超过2亿元,协调10余个重大项目落户弥渡。引进校友企业开发农产品,帮助弥渡县与保险企业签订“政融保”支农融资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支农融资业务合作;协调校办产业与弥渡县政府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整合县域融资平台,组建金融扶贫工作站;针对弥渡县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协调对接第三方合作伙伴,拓宽销售渠道,累计销售农产品价值6000余万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