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市迎泽区校尉营小学行健研学特色课程介绍

  • A-
  • A+
2020/01/07 15:0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校尉营小学行健研学特色课程的资源开发

迎泽区校尉营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三晋大地上最早升起的教育之星,建校立学者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借以打造学校之魂。百年的书香积淀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几代人的精神追求彰显着鲜明的校尉营小学精神——自强厚载,就像化雨春风,氤氲这块希望的热土。

2016年,学校被评为“太原市特色小学示范校”。2017年,我们的掌舵人陈晔校长全面引领学校走向“行健教育”内涵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德行健厚、智慧健博、身体健康、情趣健雅的新时代好少年是我校的育人目标,学校初步构建了以健德课程、健智课程、健行课程、健趣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而其中的健行课程就是指以开阔视野、收获多元体验的各种项目研学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的行健研学课程与地域文化资源相融合,依托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资源,边实践边统整,构建了以探秘山西地质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的场馆学习项目;走进老街老巷老字号的寻访研学项目;绿野寻踪、晋之源文化之旅的户外研学活动项目为框架的课程体系,通过活动探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我们的研学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封闭走向多元,从学科知识拓展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学—思—辩—展”的整套学习体系,以项目牵动学生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同时,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家校联动体系,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

此间,我们有幸请到了迎泽区教研室综合实践课程教研员李立新老师担任我们的课程导师,李老师带领区中心组的骨干教师手把手引领我们进行场馆活动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指导老师们静心耐心、不遗余力,特别是李老师在场馆活动中现场示范,立体呈现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实验教师受益匪浅,课程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稳步提升。

从历史中走来,百年老校薪火相传,是现代校尉营人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感情。行健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教育长河之源头。接下来我将分类和大家一起回顾我们的行健研学实践课程。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展示大千世界的窗口,也是知晓古今的通道,在每个中小学生感知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影响,从三晋大地上挖掘出来的宝藏,都是最好的省情国情教育。

2017年3月,校尉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走进山西地质博物馆,体验了第一场别开生面的场馆课程。课程融合了语文、美术、思想品德、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也整合课程的形式,孩子们在研学教师的带领下穿越回远古时代,探秘生命的起源,徜徉于恐龙世界,感叹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了解山西丰富的矿产资源,领略高新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自觉成为生态保护的宣传员。场馆研学实践活动,采用亲子共同参与的方式,家长和孩子共同走进博物馆,孩子们分组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表达,在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中,真正获取知识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长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亲子活动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邀请家长参与讲解,“爸爸”变身为“老师”,家长们的的角色在发生变化,他们由陪伴者转向参与者,甚至是讲解者,家长资源也慢慢变成了我校场馆课程的重要助力。家长在开放的活动环境中转换角色,转变家长片面的家教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进而建立对学校的信任与理解,真正达到学校与家庭携手共进,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届一二年级的学生,不间断的进行了8次之余的博物馆研学活动,走进山西地质博物馆,老师们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知识抢答竞赛,分组合作探究,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有序的观察,学会了提取信息,总结,质疑等学习方法。例:在山西矿产资源墙的学习,孩子们通过观察合作与探究,发现了汉字与资源在全国的储量有关,方块大小与省内储量有关,并从名称、产地,颜色特点等方面来为感兴趣的矿产资源制作名片。

走进山西博物院,孩子们在研学教师的带领下,以文物为载体,比如:镇馆之宝——鸟尊、盛酒器——兽形觥、灯具杰作——彩绘雁鱼铜灯,利用多种学习体验方式,打破学生对参观博物馆的常规认识,建立起从外形观察向深层次了解文物历史的观察意识。通过场馆内的文字、图片进行观察与发现,从中提炼关键信息,并运用已有学科知识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感受古人智慧,感受古代文明对现代人的教益,感受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而学会如何对待生活。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在场馆研学课程研究开展的同时,依托校园周边人文环境,我们充分利用钟楼街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独辟蹊径,拓展“老街、老巷、老字号”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持续执着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2018年3月1日,校尉营小学情景剧社的学生成员,将舞台搬到了钟楼街“老鼠窟元宵”总店门前,深情演绎“恒义诚”这一老字号招牌的昔日风采,为过往市民献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视听盛宴。2019年1月5日,剧目《走进老鼠窟,传承“诚”和“義”》再次登上了太原市美术馆举办的迎泽区首届“我眼中的世界——图片故事展”的开幕式舞台。

自编自导情景剧,成了常态化课程。同学们对耳熟能详的事物进行深度研学,变枯燥的讲述为生动的演绎,人人参与,积极展示,融合知识与创作的情境剧成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实践项目。他们不仅收获了多元的体验,更多的是对于家乡太原悠久传统文化的感受与传承,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

倡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自然,感受生活和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积累丰富的人生经历,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是场馆课程实施的又一次飞跃。地处我市东郊的自然林带便成为我校研学游的首站。

2018年5月,在一年级开展“绿野寻踪——探访大自然”的主题试验,走进西凌井原始森林,观察小蝌蚪,寻找不一样的石头,用石头“垒一垒、量一量、搭一搭”;6月走进东山自然林带,观察碉堡的结构,丛林中小组合作进行寻宝护林活动。

孩子们以社会为舞台,亲近大自然,懂得生活中事事要留心,处处有学问。丰富的项目活动寓教于乐,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重新认识自我,学会包容、学会分享,共同感受团队的力量,收获成功的喜悦。

外出研学融探究性学习和教育性旅行为一体,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最好载体。我们的家乡山西是全国产醋第一大省,山西醋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堪称中华醋之极品。山西醋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018年10月,校尉营一年级的小豆包们前往清徐的水塔醋厂和大棚农业示范基地研学,开启了“晋之源”文化研学活动的序幕;在醋厂中,孩子们参观了自动化生产线和水塔醋厂的前身“宝源醋厂”展览馆,了解了醋的酿制过程和山西“醋文化”,认识了酿制醋的原料、器具以及醋的功用,品尝了最新的醋饮料,还知道了“吃醋”这个词语的起源。

以研为主,体验为辅,活动构建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全新视角。大白菜、油麦菜、花椰菜……第一次和自己平时爱吃的蔬菜近距离接触,体验着与课堂完全不同的场景。随行的指导老师还为孩子们进行了科普大课堂,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各种植物的特性,还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更在亲近自然、感悟农趣中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学习娱乐一网打尽。

此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激发了对家乡太原自然环境的关爱和对社会及自我的责任感。

2019年4月,再次组织全校学生研学。我们前往阳曲县石岭关进行“踏春访古”的主题研学,在古战场追忆先烈,在希望小学举行“手拉手”联谊活动,向小伙伴赠送图书文具;孩子们在活动中锤炼品质,学会分享;2019年5月,“晋之源”研学社带领一年级的小豆包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体验完全独立、自主探秘的研学活动。“晋之源”文化研学课程还在开发中,体验中学习,活动中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行健教育特色理念指引下,学校借助课程平台推介全新的教育理念,打造学校的品牌课程,自2017年5月起,在全校24个班进行校尉营小学项目式学习展示暨走班研学活动,到2019年5月,我们已成功举办四届,每届都有鲜明的主题,第一届是走进老字号的走班研学。双合成、老香村、恒義诚、六味斋、认一力、清和元、鸿宾楼、乾和祥、闻喜煮饼、荣欣堂太谷饼,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我们走近老字号,体验探访,了解来历,品味内涵,用相机记录思考,用彩泥捏制加工,用剧本演绎再现,真正感受舌尖上的山西,立体感受百年老字号经久不衰的精神传承。

第二届是走进老街巷的走班研学。钟楼街、食品街、皇华馆、海子边街、开化寺街、棉花巷、柳巷,孩子们分组合作,了解老街巷名字的由来,收集有关老街巷的传说典故,走出校门,用镜头记录老街新貌,用画笔速写老街巷的面貌,用平板电脑绘制街道路牌,用英文介绍老街巷的由来,以多元的方式寻觅旧巷古情。

第三届是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走班研学。“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研学活动中,整理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以不同形式展示二十四节气中的谚语文化、饮食习俗,积累二十四节气中的诗词,将华夏民族祖先独创的这一科技成果深入了解,将这一非遗项目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根植于心。

第四届是演绎书中经典人物的走班研学。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扮演经典故事中的角色,演绎各自心中的经典人物。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淘气可爱的“马小跳”,不朽的丰碑——雷锋,巾帼英雄穆桂英等等,自己动手做道具,用自己的语言表演书中的人物,台上经典人物大串联,台下连通着颗颗童心。这种再现,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是能够驱动孩子阅读的动态项目,孩子已经真正进入阅读的世界,此时书中的经典人物,就像是播种机,将一颗颗种子浸润到孩子的心田,从而成为他们完善自我获得个体幸福的不竭源泉。

走班研学,年年在延续,届届有新意。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戏曲武术,年级不同,主题不同,学科融合,统整链接,教师全员参与,研学课程百花齐放。资料汇报组、影像开发组、学科链接组、成果发布组,学生全员参与,研学展示异彩纷呈。走班研学,真正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和素质,真正推进了课程的有效实施,为师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寻找到了有力途径。

百年风雨承百年风采,昨日经典续今日精彩。三年来,综合实践研学活动课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场馆课程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推进由依靠外援转向独立研发,骨干带动学段,低年级班主任教师全员参与,行前指导,行中质疑,行后反思的协作系列指导,中高年级分类实施,整体推进,实现了低年级由课内向课外,中高年级由课外向课内链接的全课程体制,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我们已经可喜的看到,学生正在将研学活动习得的各种能力迁移运用到学科学习当中,比如:研学过程中习得的调查研究方法,与人友善的交流态度,和同学包容共进的合作,众人前自信优雅的呈现等等,这些受益终身的能力与习惯正是研学活动带给我们独特而有意义的东西。

一路走来,行健研学活动确实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开展跨学科学习,通过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我们认为,课程综合,研学实践,就是越来越把一个人当作“全人”来看待,并奠基其持续一生的发展。

我校的研学活动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得到三晋文化研究会研学中心的认可,并在今年9月1日正式授予我校为“三晋文化研究会研学实践基地校”。与三晋文化研究会携手合作,将为我们的研学活动提供更为规范安全的研学保障机制,更为便捷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融合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打造学校的行健品牌课程,切实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每一位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切实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作出回答的命题努力完成好。争取为每位同学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迎接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需要。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我想研学实践课程的探索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努力,更离不开省市区教研室为我们搭建的优质平台和高效指导。我们始终坚信,以综合实践学科为支点,撬动整个学科,学生素养本位的落地必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