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开学第一讲 >正文
山西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 A-
  • A+
2020/01/07 14:45

【摘要】:2014年10月,我校开展承担“小学生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任务,五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成功开发了四大类52个社团课程。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原则,运用自创的观摩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展示交流等科研方法,提出并实施了1+X课程体系,构建了主体型、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师的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受到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好评。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教学实践、模式研究

一、项目实施的规划与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原有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2012年学校完成异地新建和整体搬迁后,坚持高标准建设和高品位办学的思路,提出了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的目标,并承担了“关于小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任务。此课题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以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为任务,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构建阳光健康的校园文化为归宿,以尝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文化,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参与少;课堂机械灌输多、探究体验少等问题为重点。

二、我校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本项目研究时间从2014年10月到2019年11月,由学校校长任课题组负责人,由15骨干教师任课题组成员,全校85名教师、1511名学生共同参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整个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2014年9月—10月为项目准备阶段:主要是学习、宣传、培训、统一思想、制定方案、出台制度、申请立项、落实器材、场地等;2014年11月—2017年5月为项目实施阶段:1、初级阶段:主要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设氛围、形成框架;2、中级阶段:主要是优化调整、形成特色、打造精品;2017年6月—7月为总结提升阶段:主要是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对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总结与梳理。2017年7月—2019年11月为拓展深化阶段:主要是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适时调整更新并推进新的社团活动项目,不断丰富活动的内涵与外延。

1、活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学校所有师生人人参与一个社团活动,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爱好和时代特点,学生综合素养和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活动开展前我们做到了“六定”即定时间、定教师、定学生、定教材、定场地、定器材。统一活动时间为周五下午二节课后,根据学习计划的不同,校级社团活动一周两到三次,年级社团一周一次,个别社团还可机动安排其它时间,正常活动时间每次一小时。学生采用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选课,参与人员和课程内容实行动态管理,一年后按个人兴趣和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同时鼓励学生坚持学好学精一项内容。教材使用坚持一纲多本原则,统一由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审查,选用价值高、易操作的精品教材与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开展教学。教师任用上,我们探索了以校为主、部分外聘—师生共学、逐步掌握—自主研习、独立承担的模式,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规定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由于学校场地有限,我们坚持一室多用、部分专用原则,最大限度提高每个教室的使用率。五年来,学校还投资购置了管乐乐器100余件、民乐乐器80余件、电窖、拉坯机等大型陶艺设备、各种演出服装300余套、航模、牛顿科学实验等上百套学习器材,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2、活动开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包括体艺、科技、人文、实践研究等在内的四大类52个社团,具有全员参与、课程化管理、精细化运行、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多元化评价等鲜明的特点。同时,我们将书香校园和阳光体艺有机融入基础课程,构建并实施全新的1+X课程体系。其中“1”指的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X”指的是个性化拓展课程。“+”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和 “X”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平衡的增量与变量。社团活动的高效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校园中里充满了合作、创新、包容、共进的人文气息,优美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得益彰,置身其中,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1+X”课程,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成果综述:

学生社团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简单的学生群体,而是越来越趋近校园文化中心,也不再是校园文化的附属品,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自我教育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凸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努力适应社会竞争,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载体。具体来说,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下列作用。

1、熏陶文化艺术,增加美育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广大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文化价值的不断摄取,逐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功效是绝不能忽视的。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雅的校园精神,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陶冶自己的性情,净化自己的灵魂,逐渐体验出人生意蕴,努力培养自己良好习惯和崇高的情操。社团在这方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能力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形体训练、书法、民乐、管弦乐、绘画、陶艺、等课程活动获得对美的感悟和体验。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特别是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和价值观,追求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方式,围绕学校育人这一目标来定位,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引导他们读健康书籍,做爱心大使,志愿者,绿色环保等,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讲正气,树新风,做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3、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在落实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开始减负,不再唯书本知识,应试为主要内容,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范围选择自己的去向,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社团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学校有空竹社团,足球队、民乐队、舞蹈队、合唱团、陶艺、航模、小记者等。这些社团,同学们都自愿参加,参与率比较高,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能学到一技之长,何乐不为。如我校小记者社团,不但开展理论方面的辅导,还带队带领他们到新闻单位、社区、工厂等地采风,参与全国两会报告、举办现场作文大赛,评选优秀小记者等活动,许多同学都想来加入记者团,成为当中的一员。我们还举办了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足球联赛等等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之高都是少见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不但精技湛艺,更重要的是达到爱国、报乡的目的,学校教育目的,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下,进而水到渠成。

五、主要效果:

五年来,我校童声合唱团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比赛C组第三名、山西省“三晋之春”合唱比赛三等奖;春蕾民乐社团获阳泉市文艺展演一等奖;空竹社团多次参加市、区、校举办的各类展示活动均获得好评。2015年我校成功举办了全市社团活动现场会;2016年6月在市教育局社团活动优秀成果评比中,我校荣获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两个;同年10月荣获省教科院颁发的“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优秀实验基地校”称号;11月成功举办了全市陶艺教学研讨会。在课题研究期间,全体教师积极参与,集智攻关,共编写剪纸、足球、管乐等13种校本教材;2018年、2019年我校的器乐合奏《爱我中华》和大型交响合唱节目《我和我的祖国》分别获得了全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为了更好的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成果,我校共成功举办了两届学生社团活动展示交流会;制作了100余小时的视频资料,包括社团宣传片6部,活动成果视频20余个,彩页图册30余本,并在各级报刊杂志登载文章6篇,媒体宣传5次。

我校是全省基础教育十大创新改革项目实验基地校之一,从本项目立项到具体实施,学校始终通过科研的程序与方法,引导教师理性思考。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原则,我们确定了三个主研方向:一是高效社团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二是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三是如何通过社团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并运用自创的观摩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等十余种科研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使社团活动开展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心得与反思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坚持“在繁荣中引导,在发展中提高”、“让每一位同学在校期间参加一个学生社团”的理念,使校园文化得到大大的提升和发展,最大的感受是在和谐校园、阳光校园的文化建设正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而同学在参加社团组织时互相了解更多,思想交流更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共同的兴趣、爱好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在同学身上发现他们的长处、优点,使他们更加懂得合作、关怀、宽容,这正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表现和载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必将更加丰富,教育的价值也应回归于“人”的本体价值。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社团活动的开展,是我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长远利益,坚持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区域教育品牌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较好地解决了师资力量、思想认识等诸多问题,创造性地将国家基础课程与学校个性化拓展课程有机整合,通过“课堂改造”与“自主选课”两个途径进行落实,建构了主体型、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显著提升。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知识与技能的增量,也促进了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情感等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提升,它弥补了基础课程中的不足,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这些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教师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