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我才大一,现在就谈职业规划是不是太早了?

  • A-
  • A+
2025/03/02 18:15     ©原创

我才大一,现在就谈职业规划是不是太早了?

按照学校教学安排,大一学年下学期就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了,有些同学表示,“我才大一,虽然觉得生涯规划是应该学习,也有用,但是毕竟离我找工作还很远,现在学习是不是有点太早了?”。无独有偶,网络上也有自媒体发出类似的疑问,并且点赞、评论、转发量已经逼近10万。

那么,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真的太早吗?我们先来看看大一新生状态。

大一新生现状

有些同学在大一结束后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有的学生工作出色,评上了“优秀学生干部”,有的积极参加团体活动,收获了友谊,有的经常泡图书馆,提升了思维认知,有的参加学科竞赛获得了校赛甚至更高级别奖项。

也有些同学沉溺游戏,把大学读成了“游戏厅”;有些同学整天窝在宿舍,“温柔乡”里不可自拔;有些同学不是在做兼职,就是在去兼职的路上;有些同学每天都“按部就班”上课,至于为什么学,专业学出来能干什么好像跟自己无关。

网易数读(2022年)发布“大学生遗憾指数”中,93.4%的大学生后悔大一没有在图书馆多读书,62%的大学生听信“大一大二玩玩就好”,没有好好学习;《2017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指出95.7%的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其中大一和大四更为明显。还有数据说,知名高校大一新生30.4%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原因剖析

相信每一位大学生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拼搏才考到了心仪的大学,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但是为什么仅仅一年后,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学生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中学是笔直而单一的赛道,学生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只需要提升考试成绩即可,其他都不用操心,而升入大学后,评价标准变了,自由时间多了,“余钱”多了,学习内容多了,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掌控时间、批判性思维等。 

可是到底怎么学?好像并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家长也爱莫能助。简而言之,通俗地说就是“时间有了、钱有了、还没人管了,想学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学到的东西又感觉没有什么意义”。

郑雅君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中写到,大学复杂的就像“迷宫”,原本得心应手的策略知识不够用了。身处迷宫的人凭着个人的直觉慢慢地摸索,有些同学(A类)压根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些同学(B类)整天忙忙碌碌,可是忙的价值和意义好像又说不上来,有些同学(C类)似乎领悟了职业规划的真谛,找到了“走出迷宫的地图”,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有反思,觉得自己过的还是挺充实的。

其实以上就是职业规划所研究的问题,职业规划,简单地说就是在认识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基础上对未来一段时间想要从事的工作所做的一个整体的规划。那么职业规划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破局有道

#01

觉醒与承诺,树立规划意识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一应该是生涯规划的探索期,这个时期需要基于个人兴趣、性格特点尽可能多的尝试探索未来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

小米雷军说“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所以对于A类同学,老师想说,首先要有规划意识,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其次要尽快行动起来,敢想敢干非常重要,很多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去试试就知道了。

不要等到求职季才发现简历一无可写,没有奖学金,没有学生干部经历,没有社会实践,没有专业对口实习。到那时,才恍然大悟,为时晚矣。

#02

 决策与聚焦,形成标志性成果

“人职匹配理论”指出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企业HR在招聘时也是选择最适合,而不是最优秀的。

因此,对于B类同学,老师想说,在大一学年尝试与探索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未来职业规划对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取舍和聚焦,毕竟人的时间、精力和脑力都是有限的。不聚焦就容易陷入“廉价努力”怪圈,就不容易出成果。

不要等到求职季发现虽然个人做了很多尝试与努力,也参加了很多活动,也考了很多证,但是却与自己的目标职位并不匹配。

#03

 评估与修正,坚持长期主义

生涯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职业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主观自我与外在客观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外界环境也在变化发展,职业规划也要动态调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思考,去总结,不断地评估分析与修正。

在这里,老师想对C类同学说,你们做的已经很好了,已经超越了90%的学生,过程可能会有些曲折坎坷,希望你们能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努力就是一个缓慢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结语

说了这么多,那么职业规划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一新生解决“方向”问题,比如“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该如何选择;帮助大二学生解决“动力”问题,比如倦怠感、无成就感;帮助大三、大四学生避免“选择焦虑和无竞争力”的问题。

最后,需要澄清的是职业规划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职业规划课。职业规划课仅仅是课堂上45分钟,若干课时,而职业规划是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当一个学生从大一就开始用生涯规划的思维来思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时候,到了临近毕业就能够很从容地做出选择。

所以,规划要趁早,大一已然不早。

— 作者简介—

田膨溢  石家庄学院  讲师

杜   昕  石家庄学院  讲师

一审一校:王 健

二审二校:胡 君 谷 薇

三审三校:王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