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高度普及的“微时代”,微平台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的重要阵地,而与之相适应的“微视频”“微网文 ”“微课堂”等“微”言语也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西南石油大学“E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立三年来,工作室聚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微”言语构筑网络思政育人“大”场域为建设目标,以“顶层引领,涵养中国心;中层浸润,传承石油魂;底层发芽,培育奋斗者”为建设原则,通过搭建全平台,组建强师资,开展微实践的建设路径,实现了三次跃迁,构筑起三大育人场域:即从校内到校外,“微视频”构筑思政教育大场域;从微课到大课,“微课堂”构筑校史教育大场域;从平面到立体,“微平台”构筑朋辈教育大场域,探索出一条用“微”言“微”语建构出思政育人“大”场域的网络思政育人之路。
二、 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搭建“全平台”,聚焦线上阵地
工作室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开通专栏号;同时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同步运营,推动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聚合联动”,共同构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全平台共计覆盖受众超50000人。原创作品全网浏览量100万+,多次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转载。
(二)组建“强师资”,聚合优质力量
工作室邀请教育部中青年骨干饶先发、最美高校辅导员刘国权、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舒小立作为工作室顾问,为工作室的发展掌舵领航。工作室现有教师成员8名:其中包括工作10年以上的辅导员3名、工作4-8年的辅导员3名,工作1-3年的辅导员1名,校史研究室负责人1名,成员均有志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室成员须在工作室中负责牵头1项特色工作。
(三)开展“微实践”,聚力三大转变
(1)从校内到校外,“微视频”构筑思政教育大场域
“计科师说”“计科柚说”系列主题视频
1.建设包含十余个思政微视频的校内“资源库”。为使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让青年大学生在切实的参与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工作室发起“计科柚说”“计科师说”系列主题视频活动,活动以中国精神为主线,内容涵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等多个方面。自2021年4月以来,共创作微视频20余个,建设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校内思政微视频资源库。其中,2个视频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转载;共计获得学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累积观看人数超40000。
我眼中的中国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接力讲主题视频
2.联通共计百来个思政微视频的校外“大讲堂”。基于校内思政微视频资源库建设,工作室从校内走向校外,用“微视频”构筑起思政教育大场域。联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发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我眼中的中国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接力讲”。共有来自全国的100余位思政工作者参与其中,项目以中国精神为教育内容,以原创微视频为教育载体,带动千万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项目自实施以来共发布微视频104期,在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全国各类思政教育相关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和微博等平台同步更新。受到中国文明网、教育观察报、教育视窗、今日头条、搜狐网、新浪网、环球周刊、凤凰网等媒体的相继报道,浏览量高达千万人次。纳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以此活动为基础撰写的案例获第六届全国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案例三等奖。
(2)从微课到大课,“微课堂”构筑校史教育大场域
校史文化主题微课
1.创作一系列校史文化主题“微课”。工作室联合学校校史研究室将大学校训、大学精神作为故事的骨架和校史教育的鲜活载体,把师生熟悉的名人轶事和贴近学生的“柴油盐米酱醋茶”作为故事的鲜货,善于从小人物的视角承载具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精神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行动认同,引导学生做“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的新时代石大青年。三年来,工作室以学校校史、大学精神、石油文化、三老四严等主题创作思政类微课20余个,构筑起校史教育“微课堂”。作品获校级以上奖励7次,其中《西南石大精神传家宝》获第六届全国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微课三等奖,《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获四川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特等奖,《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获四川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一等奖。
新生第一课——解码大学精神课程设计
2.开发一整堂校史教育新生“大课”。基于校史文化主题微课的创作基础和实践基础,工作室从微课走向大课,从线上走到线下,用“微课堂”构筑校史教育大场域。2023年,工作室负责全校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中校史教育的课程设计,以“压在车顶的煤气包,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加油争气的传家宝”为课程主体,用铁人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故事,讲清楚大学精神的本质底蕴;用建校初期“一边建校,一边教学”的史实讲清楚大学精神的孕育发展;用学校“二次创业、三大转变”的发展讲清楚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升华,用建校历史中的真人真事反映真情真感,不断增强校史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公信力。
(3)从平面到立体,“微平台”构筑朋辈教育大场域
朋辈教育栏目
1.图文并茂描画朋辈成长故事。身边榜样是生动的教科书,如何发挥青年大学生的朋辈力量,工作室在“选、掘、树、学”四个方面下功夫:遴选综合素质过硬,并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大学生;挖掘他们成长中有血有肉、有悬念、有起伏、有趣味的故事;在推文中还原具体细节,把榜样的微事件讲鲜活,树立其可亲可信、可知可感的鲜活形象;使青年学生愿意看、有参照、可学习、可借鉴、能还原。3年来,工作室共树立青年榜样50余人,发挥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的育人作用,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激励青年成长成才。
微光计划实施路线图
(项目已按照计划全部完成)
2.多措并举擘画立体鲜活榜样。基于图文并茂描画朋辈成长故事的榜样教育实践,工作室从“平面”升级到“立体”,用“微平台”构筑朋辈教育大场域。工作室于2023年组织策划了“微光”计划系列活动,在前期准备中科学组建“星推”队伍、精准发掘“微光”榜样、精心策划“曝光”形式;在实施过程中精心细分主题,让“微光”多样但不重样,开展内容创作,让“微光”平易却不平凡,延展教育效果,让“微光”点亮新的“微光”。用图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立体地讲述了在科研报国、志愿服务、投身军营、创新创造、奉献集体、奋斗逆袭的典型“身边人”,从“小切口”入手,通过讲好“小故事”,说清“大道理”;通过树立青年“微光”,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项目共树立10个青年榜样,相关作品发布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等“微平台”,构筑朋辈教育大场域。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坚持抬起头与祖国同心,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和育人能力。
网络思政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强化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成长成才体系中,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加强学校、学院、辅导员三方联动,凝聚思政育人合力。同时发挥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积极挖掘学校思政品牌项目,打造网络思政品牌活动。
获奖情况(部分)
“E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成功打造出“我眼中的中国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接力讲”“五个‘二十’——学习二十大精神”“计科师说”“计科柚说”等品牌活动;成功创作出“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做改革创新生力军”“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等高水平新媒体作品,累计获得省级、校级奖励50余次。
(二)坚持俯下身与青春同行,深入一线,协助学生化解成长中的难题。
“E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模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思政工作深入到学生心中。通过面对面开展柚子茶会,键对键写作育人札记等形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微光计划”“朋辈教育”“考研服务”“学风建设”等栏目,每周定期推送学生榜样、学风建设动态、传递校园正能量;创作富有学校特色的思政微课、举办校史宣讲活动向学生宣传校史文化、传递思政声音。
“E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累计开展线下活动50余次,发布线上报道200余篇,总阅读量近15万人次,优秀作品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转载,在学校各类宣传平台推送相关稿件10余篇。
(三)坚持发出声与形势同步,聚力借力,打造全国性品牌化的网络思政活动。
网络时代,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必须不断提高“走出去”的能力。“E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团队成员积极主动“走出去”进行网络育人实践。依托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平台,发起并主办了 “我眼中的中国精神—高校思政工作接力讲”主题活动,该活动所讲精神覆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原型探访、史料梳理、实地拍摄等方式,小切口、接地气的讲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背后的精神力量。项目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115所高校128位一线思政工作者参与,在多平台连续更新183天。同期发布于学习强国平台和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最终纳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受到中国文明网、教育观察报、教育视窗、凤凰网等媒体的相继报道,浏览量高达千万人次,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树IP+补短板,聚焦线上阵地守好建强“全平台”
一方面,深入研究“Z时代”大学生特点,持续打造“柚子茶话会”“计科喜报”“成长宝典”“微光计划”“计科师说”“计科柚说”等系列特色品牌IP,通过“家-企-导-辅-生”协同育人机制,让品牌IP切切实实起到多方协同、全员育人“粘合剂”作用,打造好西南石油大学网络思政工作新名片。
另一方面,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守好建强线上“全平台”。对工作室现有的中国大学生在线专栏号、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等线上平台上点赞高、评论多、反响好、转载广、育人成效显著的优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打磨精品、补齐短板,瞄准关注“热点”、兴趣“靶点”走进学生,把握学生发展规律、成才规律引导学生。
(二)新血液+传帮带,提高队伍成员网络思政“引领力”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逐步严格落实按师生比配齐辅导员,并侧重引导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工作室下一步将吸收更多有意愿长期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的新鲜血液,充分利用队伍人才结构优势与资源优势,对年轻辅导员开展“传帮带”,通过专家沙龙、理论研讨会、工作经验分享、工作方法传授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辅导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并由资深辅导员带领年轻辅导员牵头负责特色工作,让青年辅导员在实践中成长,争取让年轻辅导员在加入工作室1-2年后,能够负责牵头一项原创特色思政工作。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路径。
(三)引进来+走出去,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化”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利用工作室前期建设经验优势和与全国上百个工作室密切联系的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微光计划”“成长宝典”等品牌IP覆盖面,引进来更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学生参与,在严把活动质量的同时扩大宣传效果,让育人效果走出去,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校“协同联动”,引导更多青年学子看见光、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
作者简介:
伍晓芸,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辅导员、E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
蒋欣岑,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辅导员、E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骨干成员。
责任编辑:张一南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