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价值对齐:AIGC 时代人机信任传播模式的构建路径

  • A-
  • A+
2023/11/20 16:27

喻国明  滕文强  武迪

【内容摘要】信任是沟通人与智能技术的桥梁。当人机传播的构建与协调成为当下传播学的重要议题,将信任这一要素纳入关系的构建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机”关系的必要举措。本文以构建人机传播之间的信任为核心议题,通过梳理信任传播的要素变迁,站在任务—技术匹配视角下探寻人机信任的关键地带,并厘清信任校准的动态过程,以及信任校准的关键通路。作者认为未来要致力于发展可信的人工智能,实现健康的人机传播关系,以推动未来传播的良序健康、以人为本的发展。

【关键词】信任传播;人机信任;信任校准;AIGC

一、问题的提出:人机同构下的信任传播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关系。当下,信息技术的革命加速社会与媒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媒介不仅拓展了传播场景,打破了时空界限,也丰富了关系构建的多样性。“人机传播”(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简称 HMC)就是在此背景下,由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全新关系。AIGC 时代,“人机传播”不仅实现了关系上的“耦合”,也实现了个体从思维到行动自由度的拓展。从人际传播到人机传播,不仅意味着传播主体数量上的丰富,也意味着因人际传播产生的问题出现了可以由人工智能解决的可能性。

“信任”(Trust)是任何稳定关系展开的前提。萨布丽娜·罗曼诺夫(Sabrina Romanoff)认为,“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当人机传播的构建与协调成为当下传播学的重要议题,将信任这一要素纳入关系的构建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机”关系的必要举措。而信任建立的前提是完成机器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视角转化。

人机耦合的场景下,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超过工具主义的内在特征。“代具性”是理解人与机器关系的逻辑之一,正如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将身体和心灵视为互不相干的两个实体一样,“代具性”突出人体与技术的分离性。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同样蕴含“工具主义”的色彩。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认为,“人类发明了技术,技术同时又发明了人类,二者互为主客体”,其强调人类缺乏足以维持自身生存的本能,必须借助外在于自身的技术而生存,则为体外化(exosomatization)。显然,工具理性下的人机关系强调体外化延伸并强化某种器官的功能,机器只是作为人类的感官化延伸。这个阶段,人机关系停留在功能“互补”层面,忽略了人机协同共生发展的可能性。

芒福德认为,在“新生代”的技术体系下,如果人们不能采取整体的、系统的、以生活为中心的观念去衡量技术,那么新的技术未必能塑造出新的文化和观念。当下,一些技术离身的二元框架在社会与媒介互嵌的场景下有忽略人主体间性的嫌疑。而芒福德的观点为我们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即从整体理解人与技术。同构性(Isomorphism)在哲学中可以理解为逻辑层上不同事物之间在结构和性质上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对于以模仿人的特性而被称之为人工智能的机器而言,“图灵测试”的提出已经印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目标,即机器对人心智的模拟,似乎人与机器的同构从制造之初已埋下伏笔。我们在那些器物中见到的品性,其实正是人性的“复现”,是自己的映像。唐·伊德认为,技术不仅转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经验、知觉和对世界的解释,反过来,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样被转化了。因此,从人机同构性上整体考量人机关系将为构建人机信任传播模式提供整体的发展路径。

生 成 式 人 工 智 能 时 代(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简称 AIGC 时代),传统的二元论已然无法解释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新技术的涌现不仅完成了个体思维版图的扩张,也完成了技术具身的可能。人工智能已内嵌于社会技术之中,与人工智能的交互普适化已不言而喻。在这样常态化的背景之下维持良好关系互动,人机信任的构建是必要且唯一的,而构建一个完善且适配的信任传播模式才能实现人机信任。

二、技术与社会互嵌:信任传播要素的变迁

理论学家对于信任的研究缘起于齐美尔。齐美尔提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凝聚力之一”,其提出的“货币理论”同样突出了信任的重要性。齐美尔的媒介货币哲学认为“货币即媒介”,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媒介的社会连接功能或社会形式影响人们的身体感知与信息获取。社会连接肇始于互动,而互动的主要形式是交换,当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时,信任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从齐美尔的信任延伸至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可知,信任的定义虽因学科领域区别而有所出入,但目前达成共识的定义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从齐美尔的货币时代到当下的数字文明时代,从狭义的货币媒介再到数字媒介,技术与社会互嵌成为常态,人机关系如何构建成为社会网络延伸的重点。信任是人机协作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传统的围绕人展开的信任传播要素将全方位围绕信任主体、信任关系、信任场景重新构建......(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喻国明系教育部“长 江 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滕文强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武迪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研究助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