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20脱贫攻坚 >正文
西北民族大学以“造血式”扶贫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

  • A-
  • A+
2020/10/15 10: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值深秋,高原天气渐凉。然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长川乡木地坡村的藜麦加工扶贫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穿着工作服、戴着白手套的村民们正紧张而忙碌地在流水线上留胚碾皮、定量装袋、贴商标。一包包设计精美的“农特产品”瞬间呈现在眼前。

木地坡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长川乡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过去以种植青稞、油菜和豆类为主,规模小、售价低,集体经济薄弱。“木地坡村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产业。”经过反复查阅资料、考察比较后,耐寒、耐旱、耐盐性、营养丰富且适应高山种植、市场前景好的藜麦,进入西北民族大学驻木地坡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雷立异的视野。

“之前不了解藜麦,雷书记示范藜麦种植取得了良好成果。村民慢慢相信和接受了藜麦种植,转变了思想观念。现在,藜麦亩产达200公斤以上,每亩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申继业说。

为实现“造血式”扶贫,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西北民族大学的支持下,木地坡村建立了藜麦加工扶贫车间,对藜麦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并由学校电子商务平台负责销售。目前,藜麦种植作为该校的扶贫项目在长川乡10个村推广,种植面积1000多亩,并辐射到周边乡镇。同时,村里建了“饲料研发及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探索“高校+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使村上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饲养方法、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显著提高,带动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2018年末,木地坡村脱贫达标,正式退出了贫困村序列。

木地坡村的变化并非个例。根据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从2012年开始,西北民族大学定点扶贫临潭县,2015年开始定点扶贫临夏回族自治州,并科学整合帮扶资源,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大学生“三下乡”、资产收益扶贫等。截至今年8月,该校为临潭县投入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为临夏州投入近800万元;免费培训临夏州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名;健康扶贫方面,临夏州受益人群达16万余人次,临潭县受益人群约1500人次。

“如何有效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和区位优势,举全校之力,服务帮扶地区脱贫攻坚这一国家战略,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有意愿付出更多努力,为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邓光玉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助推精准脱贫,为产业扶贫注入了“科技动能”,助推当地各项产业发展升级。

临夏州临夏市枹罕镇罗家堡村全村1014户,其中,贫困户350户。针对该村有养殖户37户、养殖场6个、屠宰场10个、年屠宰牛羊5万头的养殖优势,2018年,西北民大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协作,根据牛羊屠宰延伸产业助力脱贫的思路,成立了以马忠仁教授为负责人的“临夏州动物废弃物资源利用”课题组,目前,该项目已申报2019年甘肃省重大科研专项;土木工程学院组织专家推进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的保护改造项目,并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保安族传统民族村寨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美术学、民俗学的角度,对该地区特色村寨的打造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设方案。

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也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和穷根的重要路径。为此,西北民大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每年免费培训乡镇基层干部、中小学师资和非遗传承人等上千人次。每年暑假,该校大学生都会走进帮扶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禁毒防艾宣传、艺术拓展、公共卫生健康调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爱心援助等公益活动,有效激发了当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正能量,间接带动了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干了这么多年的脱贫工作,唯一的想法就是改变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让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早点过上好日子!”西北民大驻临潭县流顺镇汪家咀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马国仁说。(本报记者 尹晓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