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春节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的工作安排,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疫情阴影笼罩下,怎么做好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抗疫防护,避免疫情的侵入?定点扶贫的脱贫攻坚战怎么打?如何防止已脱贫摘帽的困难群众再次返贫?如何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和校友资源优势,支撑云县和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两个扶贫点的抗疫和脱贫攻坚工作?这是疫情开始,华南理工大学一直思考和谋划的事情。
一、党建引领,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抗疫
1.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协调各方资源,共同抗疫。华南理工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结合云县和孔美村当地的实际,提出“烈火锻真金,疾风知劲草”,要求云县派出挂职干部和孔美村驻村工作队要在疫情中彰显使命和担当,在防疫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工作,从产业振兴、新农村建设、贫困户脱贫增收、村集体增收等方面入手,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校长高松多次召集挂职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开会研究,要求为云县和孔美村提供所有可能的资源,助力云县和孔美村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学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周1次定期组织召开脱贫攻坚专题研讨会,学校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同志牵头协调,发动各单位和校友,为两个定点扶贫点提供抗疫物资帮助。协调相关单位消费扶贫,购买了约30万元的扶贫产品;协调校医院带头,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中挤出一批医用口罩和消毒酒精;协调学校图书馆发动教工捐款,联系校友采购了大量的医用口罩,解决了抗疫物资匮乏的燃眉之急;发动企业校友,为学校捐赠了医用口罩和消毒水,并在第一时间将抗疫物资送到云县和孔美村。
2.挂职干部带头冲锋,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第一线。获知疫情当天,学校党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召集挂职干部开会,部署抗疫和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云县挂职干部在广州多次为云县体温检测及卫生检验献言建策。学校驻孔美村工作队快速反应,筹集物资,初六就赶回村中进行抗疫和脱贫攻坚工作。工作队组织村两委、村医对全村实行分片包干,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摸排,第一书记带头组织村两委在村口设卡测量体温,加强对入村车辆乘务人员的健康监测、追踪管理和信息登记,劝阻外地人员和发烧人员进村;通过公众号、大喇叭、横幅、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村民宣传抗疫防治的常识,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资料、防护物资,劝阻村民相互之间串门、聚餐、聚集;与承包卫生的保洁公司做好沟通,做好公共场所、沟渠河溪塘以及路边、屋边、桥边、村边、水边等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
疫情开始,在“一罩难求”的情况,工作队积极发动乡贤,捐赠了1万多个口罩,第一时间发放给村民和困难群众。考虑到部分贫困学生家中缺乏上网学习的设备,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为18位贫困学生发放了华为平板电脑、为3位困难群众赠送了电视机。为进一步激发孔美村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经学校协调,广州晓教育集团与孔美村两所小学签订了3年的奖教奖学金资助协议。学校驻孔美村工作队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南方日报、揭阳电视台、惠来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3.凝心聚力,牵头发动粤东片区第一书记为湖北捐赠物资。为凝聚抗疫力量,华南理工大学驻孔美村工作队牵头,发起粤东驻村第一书记购买省定贫困村农产品驰援湖北的倡议,得到粤东片区23位省定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积极响应,活动累计捐赠冬瓜、有机大米、有机红薯粉、绿色南瓜等高质量有机农产品30吨,于3月11日驰援湖北。活动受到广东省委组织部、揭阳市和惠来县的一致好评,揭阳电视台和惠来电视台给予专题报道。
二、创新帮扶模式,推进脱贫攻坚
疫情下,如何摆脱疫情对困难群众收入的影响,将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衔接起来?孔美村探索并实施了“小工匠”的做法,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工程复杂度不高的微小工程,由村中熟练工匠,带领村中贫困户进行施工,一方面可快速推进工程进展,另一方面可培养贫困户一定的技能,增加贫困户收入,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目前,“小工匠”的做法已经被复制到揭阳市7个县(市、区),助力新农村建设,并获国家扶贫办和广东省扶贫办高度肯定,给予专题报道。
云县挂职干部为推动困难群众脱贫增收,特别安排了疫情期间扶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工作,把云县的茶叶、水、米线和饮料等农特产品及企业信息编印成扶贫产品采购备选目录,组织云县农副产品小型推介会,向各相关二级单位推送推介8个公司近50款产品,充分发动和释放校内各单位购买力。通过集中采购、线上渠道和为抗疫一线购买慰问礼包等消费扶贫行动,直接购买云县产品近30万元,有效推动困难群众脱贫增收。同时,联系广东省人才市场,挖掘企业用工需求,如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等,积极帮助云县贫困劳动力寻找工作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抗疫不误生产,产业振兴带动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是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关键,也是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疫情期间,孔美村驻村工作队坚持抗疫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推进“光伏+仙草+山苍子+水稻”的产业增收体系建设。完成了130KW光伏的建设工作,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8万元;完成了60多亩仙草种植工作,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约30万元;完成了50亩“孔子美”香米春耕工作;完成了近10亩山苍子树的种植工作,为探索山苍子油、山苍子调味品等产业落地,美化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4个项目的实施,可为村中近40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地带动脱贫攻坚。
四、抗疫不误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抗疫期间,大部分建设工作都停滞,甚至无人开工,为了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有显示度的亮点项目尽快落地,疫情稍一好转,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组织村中有经验的工匠,会同施工方,快速推进村口湿地公园、党建长廊、学校面前工程等项目建设,不到一个月内,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布置验收工作。
进一步做好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谋划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动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人才团队力量,完成造价100万元孔美村活动中心、500万元孔美小学综合楼设计方案;同时,进一步推进硬底化和雨污分流,目前已基本完成两项工程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孔美村整体景观,近期,驻村工作队牵头,组织设计公司进行孔美村景观提升设计。
五、凝练扶贫模式,贡献华工智慧
为及时总结华南理工大学脱贫攻坚经验,为脱贫攻坚贡献华工模式、华工智慧。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学校也召集各学科专家,线上召开讨论会,专题研究,梳理亮点特色,深挖工作脉络,凝练脱贫攻坚的典型做法,组织编写精准扶贫系列丛书,参加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发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华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的工作亮点和成效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2月份人民日报以《乡村旅游打出品牌》为题进行专题报道,《羊城晚报》在今年大年初一的头版导读报道了孔美扶贫故事,相关媒体报道4次登上“学习强国”教育平台,《中国教育报》记者近日也采访了帮扶云县工作情况,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20年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华南理工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广东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用心用情用力,坚决打好定点扶贫点的疫情防控战和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