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时间
2023年12月25日起    每周一到周五
CETV2    18:00首播
CETV2   CETV3 重播

        为更好宣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中国教育电视台特别策划《一堂好课》中小学大型思政主题系列节目,该节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为总抓手和内容范本,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楷模、科学家、劳动模范等嘉宾,以“有立场”、“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塑造新时代的思政讲述方式。
       通过这堂课,让同学们对体育有更多、更新的了解,更有信心掌控自己的身体,享受体育,不怕体测。这节课讲些什么呢?首先,不打无准备之仗,文化课都要提前预习呢,体育运动更甚于此,是必须先热身的;其次,再以短跑接力赛为例,学习跑步的科学方法,提高体测成绩;另外,还要讲一些对大家有用的运动常识,比如发生了运动伤怎么办?如何区分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如何监测身体的运动负荷等等。
       老君山下大南沟,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孩子们走出了大山,站上了国家赛事的领奖台。6年的时间里,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实现了运动会奖牌从0到106的突破,惊艳了小县城的大街小巷。也许你会问,很难吧?不容易吧?而在这成绩的背后,有着一个个不同的感人故事。
       本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吴拥军老师,为我们讲述孩子们体育梦、冰雪梦的故事。
 你的梦想是什么?
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吴拥军说“我的梦想是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走上属于自己人生的舞台”。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直在努力。今年8月份的河南省残运会,选送哪些孩子去参加比赛,吴老师和学校老师们产生了分歧,大家都认为应该选择能力强、比赛经验丰富的,但吴老师跟老师们说了一句话 “我们不追求成绩多好,参与最重要”,这是从学校孩子第一次迈上体育运动场时,就定下的理念,平等的给每一个孩子机会。
本期《体育照亮人生(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吴拥军老师,为我们讲述如何让每一个特殊孩子走上自己的赛场。
       体育锻炼中不仅是对学生体格的锻炼,更是对其人格的锤炼,我们要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中,来自重庆南开中学的体卫处副主任、女篮总教练 原中国3人篮球u18国家队教练员石磊老师,将带领大家上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
        每一努力都是一种成长,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机会。每一公里的累积,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与超越。在长跑的世界里,追求的不仅是速度与距离,更崇尚志气、勇气与实力的并举。在这里,每一次脚步的落地都是对“超越”二字的最好诠释。体教深度融合,体育运动是孩子们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样让同学们领略体育精神、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呢?12月29日《一堂好课》第二季邀请到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一万米赛事冠军、清华大学研究生夏雨雨,来讲述她人生中的一次次“超越”。
       有人评价她是“打球的运动员里学历最高的,学历高的人里打球最好的”。她有过多年为国征战的经历,也收获过许多荣誉,她曾是亚洲冠军,是国内职业联赛最有价值球员。篮球带给她了什么?为什么说她有一颗“大心脏”,“大心脏”背后是如何练就的?是团队的力量,是千千万万球迷的呼喊,是那“一抹红”。在遭遇困难或失败之后,她又是如何制定目标,涅槃重生的?体教深度融合,体育运动是孩子们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样让同学们领略竞技体育精神、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呢?《一堂好课》第二季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中国女篮前队长邵婷,来讲述她人生中打出的几个关键球。
       2023年,数字人“弄潮儿”和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钱江潮涌”,点亮了杭州亚运会的夜空,也点燃了中国与亚运会的第三次欢聚。在这里,科技的想象力被无限延伸,数字火炬手、3D双威亚、数字烟花、开幕式AR等,让千千万万观众参与进来,成为现场演出的一部分,这也是杭州智能亚运的生动写照。
       杭州太“会”了,用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这是源于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五千年中华文明,数不尽文化风流。本期节目邀请到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为大家解读如何串联中华传统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华民族音乐宝库。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力量和融合之美是源远流长的,值得让更多的青少年和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喜爱和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音乐相互借鉴、学习、融合,使中华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1月4日,《一堂好课》第二季邀请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娜木拉校长,来为同学们讲述中华民族音乐的无限可能和跨界融合之美,带领同学们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无限可能。
     你最近逛过博物馆吗?给你推荐一个有趣的展览。
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在举办一个很有意义的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览共设置三个单元: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展出1500多件珍贵的文物和古籍。本集《一堂好课》邀请了本次展览策展专家之一的罗吉华老师,她是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副馆长,节目中她将和同学们聊一聊各民族是如何在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西南彝志》中记载的奢香夫人的故事等内容。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1500多件珍贵的文物和古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都在述说着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中华文明延续的历程,本集《一堂好课》节目邀请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讲解员南希老师,节目中她将给同学们慢慢道来那些珍贵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包括唐朝文成公主的故事,西夏文宿卫牌的故事,以及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内容。
    你知道马面裙名字的由来吗?“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吗?
本集《一堂好课》节目继续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专家之一、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副馆长罗吉华老师以及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讲解员南希老师,围绕展出的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古籍,为同学们讲述中华民族服饰变迁、丝绸之路和茶马互市等有趣的内容

        “飞天”的三辆“最贵的车”是哪三辆?“兔坚强”怎么坚持在月球上那么长时间?在“探火”行程中担任重要职责的“祝融号”火星车“车标”为何要设计成九叠篆“火”字,又经历了怎样的设计煎熬?大推力火箭“胖五”的发射轨迹是什么样?年轻人成为新时代科技新秀有着怎样的逐梦轨迹?《一堂好课》第一集《梦想的成长轨迹》,嫦娥三号探测器及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祝融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以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系统设计师张舒将通过精彩讲述分享他们航天逐梦的故事,一一解答大家的好奇与疑问。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梦想飞向太空,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飞天的神话,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遥远星空的好奇与探索从未停止过。总想了解天空那边有什么、山那边有什么、海那边有什么。航天技术是人类摆脱地球控制、走向更远的空间的必备技术。生活中有许多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嫦娥”飞天,举世瞩目。23天来,嫦娥五号以完美无瑕的表现惊艳全球,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个崭新的印迹,在中国探索太空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嫦娥”顺利飞天离不开火箭的托举,以及为火箭“铸心”的大国工匠们。0.08毫米和0.01秒,就是保证火箭成功发射的重要数据,也是实现我国飞天梦想的重要保证之一。《一堂好课》邀请到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洪鑫和航天科技一院大国工匠高凤林的徒弟马铁铮,聊聊“胖五”送“嫦五”,奔月去探月的梦想故事。
       回顾历史,五千年泱泱中华,三千里滚滚黄沙。千百年来,五十六个民族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将民族团结的内涵深深刻进人民的骨髓,融进人民的血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特色和民俗风情,但爱党、爱国、爱家乡确是我们共有的情感。正是这份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在这非凡十年用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创造了数不清的辉煌成就。《一堂好课》节目,将邀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长期任教新疆的库尔班尼亚孜,为我们带来了他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
      听过《山海经》的同学对于“祝融”这个名字应该也不陌生,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礼记》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以火施化,造福百姓。
       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激励着后人们不断寻梦追梦。
       “祝融号”名字背后,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寄托了中国人对于太空的探索和渴望。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一步步揭开了火星的神秘的面纱。《一堂好课》邀请到“祝融号”火星车设计师贾阳,听他讲述飞月探火的梦想。
      故宫博物院藏画数万卷,为何一幅无名无款的山水长卷一经展出就引发排队狂潮?绢保八百纸寿千年,绘于绢布之上的青山绿水为何流转千年却仍旧保持绚丽明艳?轻歌曼舞衣袂翩跹,传统绘画艺术如何能够突破壁垒以舞蹈的形式重现世人眼前?青绿山水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引领我们走进锦绣河山里的“中国色”!《一堂好课》节目,将邀请故宫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王中旭和舞剧《只此青绿》编剧徐珺蕊,开启跨越千年的对话。
      “书我没读过,但是戏文我听!那说的都是孝子贤孙,铮铮铁骨的英雄!”这两句话在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今天的听起来对我们的生活和创作依然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老话虽老,理不老,孔子在论语中也讲到了“寓教于乐”, 戏曲的兴起不仅仅是娱乐起也是文化学习的一种方式。京剧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喜欢上国粹,传承经典的方式千千万万,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京剧?怎样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并热爱京剧呢?《一堂好课》邀请到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张尧,带你“看”不一样的京剧。
        中国风格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近年来,广泛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如广告、电影、音乐、服饰、建筑等。越来越多的国风音乐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吸引了国内外无数音乐爱好者的追捧。为什么有的音乐,一听就会让人产生山河辽阔的感觉?有的歌,一听就觉得主人公要穿着古装才对味?《一堂好课》邀请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作曲家吕亮,带我们循着音乐这条线,解读中国风格,品味中华传统文化。
       一把草药几根银针,千百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它就是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认识自然、认识生命、认识疾病的一门学科。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采集人体的各种信息,运用药物针刺等诸多方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和谐健康的状态。本期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国际传播中心的副教授王乐鹏老师,他将带领同学们一起了解中医的故事。
       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古代,皇帝是如何来调动军队的?如果生活中没有准确的计量单位,公平公正该如何保障?今天这堂思政课要讲讲千年文物中关于规则的表达,一个和当今时代紧密相连的古人智慧,它们分别是虎符和商鞅方升,象征着今天国家安全的规则和计量标准的规则。本期邀请史家教育集团的王丹老师和吴丽梅老师,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
        舞剧诞生1995年,在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中,出土了汉代时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膊。被誉为20世界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国家的一级文物。并且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就是围绕着这块织锦护膊,编剧团队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编"出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呈现在舞台上。本期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五星出东方》总编剧许锐,一起聊聊舞剧中的国宝“魅影”。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山村,非常贫困落后、一年人均收入只有1668元,每个月才100多元,村民们为了生活,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然而,扶贫工作队来到了这里,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摸索和寻找脱贫的办法。经过3年的时间,奇迹发生了,小山村摘掉了贫困帽,这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了中国的一面旗帜。这个创造了奇迹的地方就是位于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
      都说中国人种菜是刻在DNA里的天赋,现如今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在地球上种菜,还可以到太空上去种菜。我国的航天计划里,一直包括着太空育种这项实验,小小的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好像获得了“魔力”一样,结出的果实会有很多美妙的变化,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粒种子,太空“串门”归来 ,会结出什么的瓜和豆?这些上过天的新品种都有啥神奇之处? 太空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让种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在中国崛起复兴的道路上,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一代代工程师守正创新,执着坚守,用他们的艰辛与付出,用他们的传承与坚韧,使得中国工程、中国技术、大国重器实现了一次次技术迭代与更新,创造了数不尽的“零”的突破。然而归根到底,中国工程师正是秉持着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在鼓励着他们前行。
       塞罕坝由于连年火灾乱砍乱伐,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1962年,国家林业部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声令下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农林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与周边地区的工人组成了369名的创业队伍。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足24岁,他们听从党的召唤,从此开启了三代人半个世纪的造林传奇。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是140万亩,可以说“如今的林场有多大,那时的荒漠就有多大。几代塞罕坝人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出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12月京沪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CRH380A动车组达到最高时速486.1公里,直接刷新了当时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的最高时速。这一速度,让“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这一速度的背后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与她带领一支上千人的研发团队,攻克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我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让“中国速度”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
     一束登山绳、一根钓鱼杆、一顶安全帽,一身黄马甲,每天清晨李培生穿戴整齐,开启一天的保洁工作。因常年与悬崖峭壁打交道、与山间垃圾做斗争,被大家冠以悬崖上的舞者、美容师的称呼。在黄山风景区放绳作业的26年时间里,每天翻越护栏无数次,悬崖放绳上下数十次,一次放绳上下达80多米,十多年来,放绳高度累计约等于攀爬了200多座珠穆朗玛峰。对于放绳工而言,最骄傲的就是呵护了这座大山的美丽容颜,不负众望,守护了黄山的美丽洁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扎根黄山,服务黄山,把黄山建设得更加美好。
    胡晓春一年365天,300多天的时间都在黄山上,没有陪自己女儿开过一次家长会,甚至都不知道女儿在哪个班,班主任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守护了自己另一个家,守着令人敬畏的长者,一个日夜呵护着八百里黄山的老人——迎客松。寒来暑往,春去冬来。不知不觉间,胡晓春与迎客松相依相守13年了。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是他对迎客松的爱,最无声的表白吧。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站在玉屏峰前,看着皎洁的月光洒满迎客松枝头。那一刻,作为守松人,是他最骄傲自豪的职业。
    “一片甲骨惊天下”,打开了遇见甲骨文的大门,一次次深刻地解读中,让我们无限地接近历史、触摸中华文明。一次历史上最早车祸的记录,看到了考古发掘现场的震撼,还有甲骨文记录的神奇,两个不同“车”字的呈现,是甲骨文带我们认识社会的最好证明。考古学家们田野发掘的成果,被整理、记录收藏在博物馆中,甲骨文的认识和梳理,也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有了完整的呈现,从甲骨文的发现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中国文字延续至今,一脉相承。本次《一堂好课》邀请到了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讲席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唐际根老师为同学们讲述甲骨文的神奇奥秘。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织技艺和纺织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近些年来,不断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更是跨越数千年,以其精湛的技艺,惊艳了世人!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考古队对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墓中出土了大量丝织品、帛画、帛书、漆器等文物。其中最传奇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仍肉身不腐的女尸。经过考古确认,这个女尸的名字叫辛追,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伴随辛追夫人一同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两件素纱襌(dān)衣。一件是曲裾的,48克;一件是直裾的,49克;都不到1两,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最薄的衣服。它们所代表的是西汉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专家形容素纱襌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这么轻薄的丝织品,复制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最终南京云锦研究所承担了复制任务,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有着怎样的匠心和智慧?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堂好课》播出 《素纱襌衣:匠心独运毫厘间》一一为您揭秘。
       全球变暖对北极造成不可逆的消融现象,那么,南极是否也会出现消融现象?本次《一堂好课》邀请了科学探险家温旭为同学们讲述他在南极的见闻。
      2019年,温旭从南极海岸的伯克纳岛最北端出发,历时58天,一个人,一对滑雪板,一架承重180多公斤的雪橇,无助力、无补给、无外援、行程1500公里抵达地球最南端南极点。这一路上,温旭经历了什么?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公平。
     有这样两位教师夫妇,他们都是国家顶尖舞蹈院校的老师,在过去的几年,他们投身于距离首都2700多公里外云南的一个山村里。他们在当地见到了很多像她一样有舞蹈梦想和天赋的孩子,把她们从大山深处带到了聚光灯下,又回归到青山绿水间。
     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如何在田埂上起舞?中国梦、少年的梦如何在这些教育者的滋养里生根发芽?“彩云计划”发起人、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关於老师为大家展示教育者们如何把爱和美照向远方。

       泱泱大国源流不断,五千年文化的发展线索未曾断绝;
       城郭水利粮仓稻谷,智慧先民建立家园适应自然生存;
       内圆外方神人兽面,玉琮精雕细琢背后代表着国家信仰;
       良渚玉琮,为我们揭开中华五千年历史璀璨文明的神秘面纱。
      国中有玉,宝中有玉,中国人对玉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用金镶玉做成,2022年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玉对中华民族而言,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以玉比德”,“君子温润如玉”,玉都用来比喻美好的人和事物。

       汉语是一种充满韵律美的语言,汉语声、韵、调带来的抑扬顿挫,赋予了中国古诗词独特的音乐美。鲁迅先生曾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儿童时期体会到汉字的“音美”,方能在之后的成长中悟出汉字的“形美”与“意美”。
     “和诗以歌”让诗词之美和音乐之美交融,透过优美的旋律,让诗词歌赋穿越山川湖海与我们相会。本期《一堂好课》让我们跟随词曲作者刘尊老师,走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自己人生起点的定位。他在自述中写到:陕北高原是我的根,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多次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仿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那么,在梁家河这块普通的黄土地上,是什么力量,什么情感使习近平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由迷茫变得坚定,由仿徨变得自信。
      极地是我们地球的制冷器,极地的消融给我们地球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次《一堂好课》邀请了科学探险家温旭为同学们讲述他在北极的见闻。
     温旭在北极探险时,听闻朗伊尔宾一只北极熊闯入人类生活区袭击一名女士。这种现象在过去不曾发生,而近几年会频繁出现北极熊在人类生活区翻找垃圾和袭击人类现象,北极熊的行为轨迹的改变说明了什么?
关于CETV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合作加盟     联系我们 
中国教育电视台版权所有
2017 中国教育电视台 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62号|京ICP备京ICP备100563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 
1005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