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全国教育新闻联播 >正文
遇诈骗 被人肉 校园表白墙为何乱象丛生?

  • A-
  • A+
2020/01/21 19:25     记者:矫东 郎天辰

时下,网络“表白墙”已成为各大高校里最“时髦”的交友方式。与传统“表白墙”不同,网络“表白墙”以聊天群、独立主页、小程序等形式开设在QQ、微信等媒介平台上,使用非常方便,可是让很多大学生没想到的是,这里也出现了很多乱象。来看记者调查。

近日有媒体报道,苏州某大学大二女生陈华(化名)在学校“表白墙”上找到了心仪的男朋友余强。奇怪的是,这位“高富帅”男朋友隔三差五,以各种理由跟她借了4000多元钱,最终发现被骗的她报了警。警方调查发现,余强不过是一个普通打工崽,通过逛各大高校网络“表白墙”实施诈骗。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表白墙交友并不靠谱。

采访 大学生:因为一切信息都是那个虚拟的,是基于个人的道德素质才决定的,很难得到一个个人的真正信息。

采访 大学生:我觉得不靠谱,快餐化,太快了,然后也很难有这种深入的交流。

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在网上大学生确实因为自身原因容易上当受骗。

采访 青少年心理专家 牛莉:就大家都了解孩子在中学期间其实是非常纯粹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在人际交往和生活经验上面是有所缺失的,等到他上了大学以后,他依然还处在这种青春期的末期,所以他的辨别能力,他的生活经验是不足以帮助他很好地去应对复杂的情况,所以当一个女孩子在爱情当中,她是非常容易去付出和投入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女孩子这样的一个特点。

一些大学生表示,“表白墙”管理松散,什么信息都有,甚至有不少对人身造成侵犯。

采访 大学生:有的信息是非法的,未经他人同意就将别人的图片个人信息什么的就上传上去,会侵犯别人隐私。

采访 大学生:很多人会把这个表白墙变成一种人肉墙,就是私自发布一些个人的信息然后通过这种形式,让网友去找某些人,然后我觉得这种现象其实挺不好的。

牛莉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学生更容易放纵自己,对此需要加强引导。

采访 青少年心理专家 牛莉:在网络上面大家都是不实名的,所以他更勇于把内心里面很多事情表达出来,网络时代的社交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它会放大了本身这个事件它产生的社会效应,所以从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角度其实我们要给到当代的学生更多的正确的引导。

记者发现,有的高校表白墙热度惊人——福建某高校的表白墙账号有32万粉丝,一日阅读数超万次。一位法律人士提醒,表白墙并不是法外之地。

电话采访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助理教授 任启明: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以下内容的信息,其中特别包括了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还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等等相应的信息。

记者试图通过QQ询问一位校园表白墙群主的身份,对方始终未回复。其实,校园表白墙通常并非学校官方运营。

采访 大学生:通常是学生在运营嘛,当他们毕业之后的话一般的话会在这个网络上然后发布一些信息去招募他们新的下一届的运营(者),但通常的话,除了要求这个时间要比较充足,有耐心,通常他们也会去签署一些保密协议,就这个运营者他的身份是不公开的。

任启明认为,对表白墙的运营应该加强管理和引导。

电话采访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助理教授 任启明:表白墙所依托的这个互联网平台是具有相应的监管功能的,一个方面是对于发布内容进行相应地审核,及时地将相应(违规)的信息撤销,我们目前法律法规并不强制要求,那么这些帐号一定要由学校官方组织,官方运营,但是呢,我想我们这个高校可以采用积极引导和规范的方式,那么对于以自己学校名义,尤其是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这样一些表白墙它的运营团队的同学,通过我们的教育的方式,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规范的运营。

“表白墙”也要建立“防火墙”

面对网络表白墙乱象,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也要对学生的“表白”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另一方面,所有的情感骗局套路都大同小异,被骗者多是被对方“完美情人”的表象所吸引,继而白白付出金钱与感情。大学生既要注意甄别信息真伪,又要警惕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在涉及金钱交易和线下见面时尤其要谨慎对待,时刻记住,为爱而生的“表白墙”,仍需加上一道理性冷静的“防火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